几个月前,卓恒半导体副总经理秦胜俊还频繁奔波于深中两地。如今站在企业5万平方米的自建园区里,她感慨道:“以前开会要提前半天出发,深中通道开通后,三乡到深圳总部只需一个小时车程,我们真正成了‘深圳研发+中山智造’的一部分。”秦胜俊的经历,是无数个“跨海西进”深圳企业故事的缩影。而一条飞架珠江口的深中通道,加上省级产业园的平台赋能,也为不少中山本土企业插上腾飞翅膀,勾勒出“临深智造”的清晰轮廓。
2024年8月,中山三乡产业园区正式获广东省政府批复,跻身省级产业园行列。作为三乡镇首个、中山市第7个省级产业园,这里已集聚规上企业38家,其中包括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家新引进的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临深智造”示范区呼之欲出。
深圳企业跨海而来 “同城协作”更紧密
深中通道不仅仅是一座物理桥梁,更是一条重塑区域经济地理的“产业运河”。它将深圳与中山三乡的时空距离从2个多小时压缩至1小时内,让“深圳研发+中山智造”的模式从构想照进现实。
作为深圳市立洋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卓恒半导体于2023年3月作为中山市重大项目落户三乡,并于今年3月正式投产。秦胜俊表示,在选址过程中,团队曾考察多个珠三角城市,最终选择三乡是基于“推力”和“拉力”的双重考量。
“一方面,深圳厂房租赁成本高,我们成立以来搬了3次家,每次搬迁成本巨大。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极度渴望有一个稳定的产业家园。另一方面是多年合作友商倾力推荐这里,我们考察后发现三乡地处湾区核心,交通便利,更让我们心动的是当地政府的诚意和办事效率,与我们企业讲效率办事的工作节拍不谋而合。”秦胜俊笑着说。卓恒半导体投产后,主要为深圳总部做配套生产,两地之间的产业链协同进入“同城化”新阶段,为企业一体化运营管理提供了极大便利。
深中通道造就的“一小时产业圈”,正重塑本土企业布局。“我们把生产侧重放在中山、研发侧重放在广州的时候就想把销售侧重放在深圳,但想到开个会、协调事务绕个大弯很不方便,所以迟迟未完成布局。”中山市罗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顿智能”)执行董事黄康军坦言,“深中通道开通后,我们正计划将电商部门放到深圳,利用那里人才聚集和市场前沿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罗顿智能2008年成立于三乡平南工业区,2020年增资扩产时进驻三乡产业园,是一家定位为“规模技术双领先的电动顶升制造商”的企业,主要生产用于车辆、港口平台和房车的电动顶升系统,80%的产品出口欧美、澳大利亚等地。黄康军认为,在深圳设立电商部门可以更快捕捉市场趋势,借助深圳成熟的电商生态提升品牌影响力。中山的生产基地则能保障规模化生产的性价比。目前他们的产品部分从中山港、珠海港出海,大部分从深圳盐田港出海,“现在从中山生产基地发货到深圳盐田港出海,相比以往,时间更加可控,成本也降低不少。”
广东和胜工业铝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胜股份”)也展现出类似的布局思路。他们一方面与三乡多家上下游企业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携手攻克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将销售中心设在深圳,充分利用深圳的创新、信息和资本高地优势,实现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圳创新+中山智造”的优势互补。
这种布局模式的创新,正是深中通道带来的时空重构。过去,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产业协作总隔着一道“隐形门槛”。如今,“一小时产业圈”让企业敢于打破地域限制,将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精准布局在不同城市,形成最优资源配置。
扎根三乡“产业宝地” 企业发展蒸蒸日上
企业纷纷选择扎根并增资扩产于三乡产业园,看中的是这片“产业宝地”所蕴含的综合优势。在这里,企业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坚实的产业基础与集群效应是园区首要吸引力。“我们主要看中这里的产业配套,”黄康军坦言,“三乡产业基础不错,周围不少企业都做类似产品,产业链上下游比较完善。”他表示,罗顿智能用的压铸件就在镇内配套,这种“就地取材”极大降低了采购与协作成本。不仅如此,黄康军还主动扮演起“招商大使”角色,向有需求的朋友推介三乡产业园。如今,罗顿智能在三乡产业园不仅有智能生产区,更有研发和孵化中心,产能上限达10亿元。
和胜是三乡培育出的典型企业代表。这家成立于1996年的企业,从消费电子铝材起步,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消费电子材料供应商和新能源汽车电池结构件领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在深交所上市,目前有效专利超230件。
“我们见证了这片土地从传统制造基地向现代化产业园区的蜕变。”和胜股份董事兼董事会秘书李江表示,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胜再次选择在三乡增资扩产,将三乡产业园作为新的制造基地。扎根三乡以来,和胜不断发展壮大,2024年营业收入为33.33亿元,同比增长14.73%;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16.46亿元,同比增长17.09%。
三乡产业园占地3956亩,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园区高质量承载产业生态的坚实底座。中山市润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烨新能源”)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精密结构件、储能电池结构件及动力电池PACK箱的研产销。该公司运营中心总经理李爱芳对比了搬迁前后的变化:“以前是租厂房,不是自己的物业,改也不好改。”2023年,润烨投资2.5亿元在三乡产业园拿下31亩土地,建起6万平方米的新厂房,今年正式投产。“这块地方方正正,非常适合建设布局不同类型车间,再也不用苦恼找不到放置大型设备的厂房。”
搬入新园区后,润烨新能源投入8000万元升级生产设备、推动创新研发,并在今年7月引入了MES数字化管理系统。她透露,入驻园区后,企业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润烨新能源产值3亿元,而今年前7个月已达3.5亿元,“年初预算今年突破6亿元,照目前趋势,明年有望冲击10亿元!”
卓恒半导体自今年3月投产以来,订单已经排到10月底,车间生产饱和,预计3年内产值将达到3亿元。同时,卓恒半导体也在今年8月完成企业技改备案,将进一步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三乡“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对于像和胜股份这样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深度参与全球分工的企业而言,意味着极致的供应链效率和显著的物流成本优势。李江分析道:“三乡在我们最看重的湾区‘一小时经济圈’内,圈内有五大国际机场和多个重要港口。这种区位优势,让我们在应对全球客户的紧急订单和物流调度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贴心服务“零距离” 企业办事“零跑路”
企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园区“零距离”的贴心服务和“零跑路”的高效政务环境。从“拿地即动工”到“全程审批代办”,三乡镇政府用行动诠释了“企业发展合伙人”的角色。
李爱芳对三乡镇政府的办事效率印象深刻。她坦言,润烨新能源曾遇到开票的紧急问题,晚上12点给政府相关负责人打电话,对方马上协调处理,当晚解决,“政府的务实支持让我们非常暖心。”
罗顿智能建设新园区时也深刻感受到三乡一流的营商环境。黄康军抬手指着眼前高大的现代化厂房说,“当时我们来看地块,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政府花了很短时间就平整好了,达到招拍挂条件。从意向到拿地动工,半年就搞定,这比以前快了很多。”在政府支持下,罗顿智能的园区容积率达到3.5,实现研产销一体化,并成为首家入驻产业园区的企业。这几年来,他们的邻居也越来越多了。
“一厅联办”与“全程代办”机制是提速的关键。三乡产业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郑劲生介绍,园区距离镇政务服务中心仅10分钟车程,中心设置85个服务窗口,可办事项1013项,实现镇内工业项目办证事项在镇政务服务中心受理审批总时长不超过8个工作日。三乡镇内还设置了综合服务窗口,通过“部门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实现“一窗通办”,确保项目高效落地。
除了真心实意地对接帮扶,三乡镇同样利用“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精准滴灌企业发展。三乡镇设立了“中山谷都智造产业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以投促引”,已投资深圳市晶存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重点企业。同时,该镇还利用政策,让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方面切实受益。
和胜股份就是政策红利的受益者之一。李江表示,“这些‘真金白银’的支持,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让我们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和创新。”他还透露,从和胜股份新项目意向、签约到落户、扩产,三乡镇政府提供了全程代办服务,极大缩短了报建、验收等流程时间,让项目得以“拿地即开工”。
摘得省级“金招牌” 政企共谋发展好未来
摘得省级产业园“金招牌”,对于中山三乡产业园区而言,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这意味着更高能级的产业资源配套和政策扶持,也为政企共谋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郑劲生表示,升级为省产业园后,三乡产业园区在土地、人才、资金等方面获得了省、市更大力度的支持。目前,园区已单独设立管理服务中心,联合镇招商和企业服务公司统筹开展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工作。三乡镇相关领导已多次带队前往长三角、深圳等地,围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制定招商引资产业链图谱,实施精准招商。
招商精准,配套服务也要紧密跟上。对此,三乡镇成立重点项目全流程跟进工作组,做到每个项目专人跟进,全程跟踪服务,与市自然资源局、市交易中心等多部门形成高效运转无缝对接工作机制,保障项目“拿地即动工”,更快速度建成投产。未来,园区还将建设配套人才公寓、高标准厂房和研发大楼,进一步提高园区产城融合水平。
区位优势突出,是三乡产业园的一大竞争力。“坦洲快线、G105国道、S268线等多条主干道环绕园区,15分钟内可接入珠三角环线高速、西部沿海高速。园区距离深中通道及港珠澳大桥直线距离不超20公里,广、深、港、珠、澳的五大机场均在90公里交通圈内。”郑劲生表示,目前园区内正在建设11条主干道,将与多条支路、辅路组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加之园区周边有南沙港、高栏港、神湾港、中山港乃至港澳地区的多个水运口岸环列,复合交通优势叠加。
目前,园区正积极导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各企业也在大力投入研发。在人才引进上,政府与企业同样合力破解难题。秦胜俊就是人才政策的受益者之一,“我的两个孩子依靠人才子女入学政策,如今都在中山上学。政府还为我们企业批了人才房,并承诺‘只要企业有人才需求,政府就全力配合解决’,这让我们吃下了扎根发展的‘定心丸’。”
郑劲生表示,在全球产业版图重塑的当下,三乡产业园将以深中通道为战略轴线,主动对接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的创新资源和产业外溢,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持续推动园区从传统制造向“临深智造”转型升级,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正因如此,“深圳研发+中山智造”的产业协同新模式正在这片热土上不断深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统筹/策划 查九星 徐世球 吴森林 文/本报记者 江慎诺 通讯员 罗越衡 图/本报记者 缪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