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焦点 新闻列表
~~~——
~~~——

 
2025年09 29
乙巳年八月初八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09月29日 焦点 扩展 收缩 默认

焕新开街,“绣花功夫”唤醒“中山第一路”
▲文艺表演。
▲非遗巡游。
▲灯火辉煌。
▲商户点赞。
▲人流如织。
▲媒体采风团探访步行街。
  经历1000多个日日夜夜系统性修缮活化、改造升级,广东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孙文西路步行街重新开放首夜人流超3万人次

  9月28日晚,焕新亮相的孙文西路步行街锣鼓喧天、人流如织。随着主礼嘉宾一起敲响铜锣,中天广场、大庙下、孙文西牌坊、游客中心等多个点位同步亮灯,刹那间,500米长的步行街华灯绽放、璀璨如昼。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系统性修缮活化、改造升级,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孙文西路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正式完工,并以崭新的姿态向市民游客全面开放。

  孙文西路步行街是广东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是香山古城核心点,保留了古香山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承载着无数中山人和海外华侨华人的记忆与乡愁,是彰显中山历史文化底蕴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之一。近年来,中山把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作为文化兴城十大重点项目之一,作为中山“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决心把孙文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中山人民和海外华侨的乡愁印记和精神家园。

  当天,中山市先后举行了香山古城孙文西路步行街焕新开放媒体采风活动、新闻发布会、开放仪式及文艺晚会等,从早上延续到晚上,全天候、全方位展示了这条百年老街焕新后的人文风情和青春活力,诚邀八方游客在国庆中秋假期,来中山体验丰富的文旅大餐。

  据统计,孙文西路步行街开放首日晚间入街人流量突破3万人次,这条百年老街一夜成为汇聚人气的城市“顶流”新地标。

  百年老街焕新迎客 精彩表演火热出圈

  当晚,随着孙文西路步行街焕新开放进入倒计时,闻讯前往见证的市民游客越来越多。孙文西路步行街西入口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坊云龙翻腾起舞,以最具中山特色的传统仪式迎接八方来客,带领大家开启沉浸式焕新体验之旅。

  从大庙下起步,经南成行、孙奇珍茶楼、非遗馆、四喜咖啡,至中山百货,这条精心设计的参观路线宛如一条穿越时空的廊道,全方位展示着老街的华丽蜕变。精心修缮的青砖骑楼在暖黄色灯光映照下,既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又注入了现代商业活力与文化艺术元素。

  闻讯赶来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拍照打卡的“咔嚓”声、见到老街新貌的惊叹声、与友人分享感受的点评声此起彼伏,汇聚成一曲充满烟火气的城市交响乐。孩子们在开阔的步行空间里嬉戏奔跑,年轻人聚集在特色店铺前排队体验……

  当晚8时许,活动主会场香山剧场入口处里三层、外三层聚满了群众,气氛异常热烈。“香山文脉 百年焕新”香山古城孙文西路步行街焕新开放仪式在气势磅礴的醒狮表演中拉开帷幕。一段精心制作的《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工程》宣传片,将现场观众的思绪带到这条老街的百年沧桑与焕新历程中。一砖一瓦的修复,一景一境的营造,凝聚着建设者的匠心与汗水,也承载着全市人民对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的殷切期望。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当属亮灯环节。当晚9时21分,主礼嘉宾共同执起锣锤,在全场观众齐声倒计时“5、4、3、2、1”后,奋力敲响铜锣。刹那间,主会场大屏幕上,中天广场、大庙下、孙文西牌坊、游客中心等关键节点同步亮起的画面依次呈现,整条孙文西路步行街华灯齐放、璀璨如昼,舞台冷焰火喷射而出,现场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

  仪式结束后,“跨越千年的相遇”文艺晚会精彩上演。

  晚会巧妙构思,以一位当代女青年李佳霖漫步焕新后的孙文西路步行街为线索,通过她与历史先贤的跨时空对话,串联起中山“古代·香山源起”“近代·风云际会”“当代·活力湾区”三大历史篇章,歌曲、舞蹈、情景表演等多元文艺表演形式,让历史视角与当代视角相互交融,将香山古城千年历史、孙文西路百年辉煌、中山未来美好愿景娓娓道来,生动展现中山人乐观进取、向海而生、敢为人先的气魄,也描绘出当下粤港澳大湾区蓬勃的昂扬面貌和欣欣向荣的无限活力。

  持续一天的热闹渐渐褪去,百年老街上的新故事才刚刚开始。

  将保护活化列为“百千万工程”重点

  “绣花功夫”唤醒百年老街历史荣光

  28日上午11时,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中山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山副市长周作德携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香山古城孙文西路步行街保护活化项目的基本情况、改造意义、主要特点和最新动态作详细介绍,系统介绍了这条百年老街的“前世今生”。

  ■再现“中山第一路”辉煌

  孙文西路步行街位于岐江河畔,历史悠久,宋末元初发展为“石岐街”;明清时期被称作迎恩街;清代演变为岐阳里、怀德里等多条街巷。民国时期,沿街兴建骑楼,逐步形成现有风貌。1893年,孙中山在石岐西门口(今孙文西路东段)开设中西药局;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该街道进行更名,其西段即如今的孙文西路;1929年中山被确立为“模范县”后,因传统老字号和新式商业齐聚,孙文西路被誉为“中山第一路”。

  焕新升级后的孙文西路步行街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然而,三年多前,孙文西路步行街还是另一番模样。因建成时间久远,安全隐患、设施落后、业态单一等成了这一历史文化街区的“致命伤”。

  2021年12月,中山提出要下定决心把这块宝地打造好,使其成为中山人的精神家园、中山的城市名片。2022年,一场以“抢救保护,活化利用,修旧如旧,修旧如初”为核心理念的拯救行动全面展开。自此,市委、市政府将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作为文化兴城的重点工程、列为“百千万工程”的重点项目,高规格成立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系列文件,坚持每月调度,推动市有关职能部门与石岐街道协同发力,形成集中攻坚的强大势能。

  项目还得到了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有力指导,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合监督,专家学者、市民群众的献策献智,海外华侨华人积极响应和支持。

  ■修旧如初留住了乡愁回忆

  然而,修复工作如同一场精细的“微创手术”。由于孙文西路步行街历经百年风霜洗礼,消防、排污、电力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部分建筑为危房。项目秉持“保护优先”理念,率先对公有物业、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进行加固修缮,完善基础设施,更新市政管线约1400米,优化整合腾出商业空间约4400平方米,为后续业态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还全面开展了街巷重构,将烟墩山脚闲置空间活化为香山剧场,打造层级平台和露天舞台,构成剧场建筑与山体景观相互借景、相映成趣的布局,并打造出庆隆里、文书巷、大庙下、仁里街等多个人气新地标。街区还对200余栋建筑采取了“一栋一策”“一房一策”,通过引入现代技术,采用水刷石、干冰剥离等技术还原历史肌理,以“绣花功夫”打磨复原传统构造,最大限度保护街区原有质感和风貌。留住了老街坊的“乡愁”和“回忆”。

  ■延续“中山第一路”的荣光

  发布会还进一步介绍了孙文西路步行街以及香山古城未来的规划蓝图。据介绍,中山将持续把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中山文旅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抓手,推动孙文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按照“小单元、渐进式、微改造”思路分批逐步推进项目进展,努力将香山古城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典型示范带样板。

  具体而言,中山计划利用烟墩山山体景观资源,打造立体化休闲娱乐空间,连通山脚阜峰里、庆隆里等片区,打造集步行游览、商业消费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全新特色商业步行街;将进一步完善街区基础设施、提升整体风貌品质,积极谋划民族、烟墩、纪念堂等8个片区老旧街区改造提升项目,辐射带动周边,让香山古城真正从“一条街”走向“一座城”;还将在街区招商过程中坚持老字号和首店首发政策并用,积极招引非遗手艺、老字号、本土好品牌、特色餐饮、文创小店、精品民宿、潮牌零售等可持续的优质项目进驻,真正让这条街焕发出“老味道,新活法”的独特魅力。

  媒体近距离采风 百年老街再青春

  秋日的暖阳像是一层薄纱,将孙文西路步行街的青石板路晒得暖融融的。沿街的骑楼店铺里,有人弯腰整理新到的货品,有人低头核对开业清单,偶尔传来的交谈声与纸箱拆封声,让这条沉寂许久的百年老街,正一点点从时光里苏醒……9月28日,备受期待的孙文西路步行街经过精心修缮后即将焕新归来,来自央媒、省媒和大湾区各地媒体代表和网络大V们,早早来到这里,感受这条承载着无数中山人和海外华侨华人记忆和乡愁的百年老街,如何继续书写温暖而鲜活的城市故事。

  ■建设方:修旧如旧、修旧如初全都是细节功夫

  孙文西路步行街全长近500米,由东往西,208栋建筑,从被历史的尘烟掩盖黯淡无光,到如今用科技手段重现昨日的荣光。新颜与旧貌,在这里相遇,交织出一条百年老街的新活力。

  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短短500米,每一幢建筑背后都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故事。

  据介绍,孙文西路步行街上的文物及历史建筑,大多超过100年的历史,并历经多次用途轮转,修缮涉及的传统工艺相当复杂。“首先要一层层揭开建筑的‘面纱’,找到它最初的模样。”历史建筑修缮方中山岐通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景尚龙解释,还原的过程需要用到干冰剥离的科技手段,小心控制压力,将之前附着在建筑物表面的抹灰、砂浆、腻子、油漆等一层层剥开,直至找到原始层,才能启动修缮。

  木作、漆作同样考验技术。修缮秉持“修旧如旧、修旧如初”的原则,原材料能用的就原样恢复,损毁严重无法使用的便需要照原样新作。为此,修缮方不但要寻找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需要找到老房子用的旧材料。景尚龙印象深刻的是,思豪大酒店的木楼梯扶手,原件造型精美,但老化严重,他们花费许多力气在民间收集同类材料,再邀请传统手艺人进行修复,效果非常好。灯影花、石灰天花、建筑门头字体同样按照这种“笨办法”进行。“全是细节功夫。”景尚龙总结道。

  老街要引入新业态,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也必须补上。“这个下面是容量达到576平方米的消防水池。”在西山寺脚下,石岐街道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中心主任田湘攸指着香山剧场前广场表示,旧街以前没有消防设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新修的消防水池能够保障整条街的消防用水。事实上,孙文西路步行街活化前迫切需要改善基础设施陈旧、公共设施缺乏的问题。随着由内而外蜕变的全面完成,百年孙文西路老街已具备了重新出发的强劲动力。

  ■入驻商户:与老街焕新共成长

  租用了先施公司旧址,在中山安踏区域经理罗秀秀的记忆里,2014年刚到孙文西路步行街时,安踏还是挤在骑楼里的小店,如今,崭新的安踏Palace店即将开门纳客,她的心里满是雀跃与期许。“中山安踏可以说是和老街共同成长起来的。”据她介绍,步行街启动升级改造时,公司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决心跟着老街一起升级,而且要做成安踏的灯塔“Palace店”(中文称“殿堂级门店”)。“这可不是普通的装修,是安踏零售战略里的高端店型,全省目前仅有十余家,其中,中山珠海片区就此一家。”罗秀秀说,这是商户对焕新的孙文西路步行街和香山古城建设投下的信任票。

  漫步在步行街,除了服装和运动品牌这些“老面孔”,两股特别的味道不时飘来,一股是娘惹菜的酸甜,一股是咖啡的焦香,像是从时光深处飘来的乡愁,轻轻勾着人的脚步不愿挪开。

  伸手推开南成行的木门,会发出一声轻响,像是在跟客人打招呼。老板赵崇斌是祖籍福建的马来西亚华人,祖辈父辈在槟城经营“南成茶室”,一晃已是大半个世纪,而他自己,也在中山深耕餐饮管理多年,对这一行有着超乎寻常的热忱与执念。他说,这家南成行是他在中山开的第三家店,也是他最上心的一家,他想把这里做成像博物馆一样的餐厅,希望通过这家餐厅,搭起两地文化和美食的桥梁,让两地交往更加密切。

  无独有偶,离南成行不远的地方,香山咖啡店里正飘着浓郁的咖啡香。老板老吴是土生土长的石岐人,家就住在步行街后面的巷子里,是这条街与白水井一带“蝶变”最好的见证者。“这些年,见证这里的蝶变,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归到这里,找寻属于我们的孙文西记忆,我们有信心在这里书写香山商业文化的下一个传奇。”老吴对此信心满满。

  ■老街坊:时光的守护者 历史的见证者

  连续跟踪拍摄孙文西路步行街长达30多年的“中山好人”、石岐老街坊曾旻雨难掩激动地说,“改造中充分尊重老街坊的意见,未来一定会更好!”

  曾旻雨回忆,1991年他第一次为当时的孙文西路按下了快门,留下一张黑白照片,34年来,他不时来到这里,为孙文西路步行街留下许多珍贵的影像。改造升级的这段时间,曾旻雨每周都来这里好几次,参与和见证了老街的焕新活化的全过程。其中,市委、市政府充分尊重老街坊的意见建议,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听取意见与建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举例说,孙文西路步行街上有一座中国银行建筑,原来的牌匾已经斑驳不堪,墙面褪色、发灰。改造中,施工方对中国银行牌匾下的英文译名进行修复时,他敏锐地发现,石岐的英文译名翻译得不准确。按照当年传统的威妥玛译法,石岐应翻译成“shekki”,更加符合石岐话的使用习惯。他在微信群里指出这一错误后,施工方经过多方印证,从善如流地采纳了他的意见。“政府部门愿意听、愿意改,为孙文西路步行街焕新升级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参与到香山古城的建设中。”曾旻雨说,他对孙文西路步行街的未来充满信心。

  孙文西路步行街一条狭窄的小巷里,75岁的钟表修理师林桂孻被称为“孙文西路的时光守护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广州学艺归来,他就驻扎在这条老街摆摊,修理钟表、钢笔,一晃就是45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天,市委书记郭文海来到孙文西路步行街调研,走进他的小店,听取他对香山古城保护活化的意见建议。他建议要将中山各镇街特色优品、地道美食、文创产品展销和非遗集中在孙文西路步行街展示,让中山制造、中山手信在老街里焕发新的光彩,得到有关部门采纳。“我一个小小的个体户的意见都受到如此尊重,我感到很惊讶。相信焕新后的步行街,一定会越来越好。”林桂孻说。

  统筹/吴森林 徐钧钻 谭桂华

  采写/本报记者 江慎诺 徐钧钻 王蔚然 李红 见习记者 方馨娉

  摄影/本报记者 余兆宇 夏升权 见习记者 张景天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