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菲律宾气象局数据,平均每年有6到9个台风会在该国境内登陆。多数台风在菲律宾以东的太平洋洋面生成,随后一路向西或西北移动,使这个群岛国家常常首当其冲。
在马尼拉街头,人们谈论台风时,总带着一种“这是生活一部分”的淡然。他们一边交流疏通水沟、加固屋顶的小窍门,一边轻描淡写地开着玩笑。有人在门口堆起沙袋,有人把停课当作额外假期,孩子们甚至趁雨停时在积水中嬉戏。风暴过后,掀翻的屋顶要重新钉好,刮断的电线要再次修复,年复一年,循环往复。
许多社区早已学会了与风雨共处。房屋材料简陋,却便于修补;街头巷尾常备木板和铁皮,重建的速度往往比外人想象的更快。有人称这种心态与应对方式为“台风文化”——其中既有宿命感,也有乐观与韧性。但在这种反复的打击与重建背后,潜藏着难以回避的发展困境。
在宿务,一位朋友对笔者如此描述他的家乡渔村:台风过后,船只被掀翻,木屋被摧毁,村民们只能用竹竿和旧帆布搭起临时的住所。他苦笑着说:“我们年年重建,没有像样的防护堤坝,也没有稳定的补助,只能一次次从头再来。”
房屋可以重建,但教育的中断、就业的丧失、医疗的不足,却让他们始终难以恢复元气。菲律宾政府和国际社会都会在灾后投入救援,但如果始终缺乏着眼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与减灾体系,台风导致的伤害就会一再重演。
菲律宾人有浓厚的宗教信仰,灾后第一时间往往是走进教堂祈祷。然而,要让台风不再年年带来沉重代价,更需要的是坚实的发展。一个更牢固的房屋结构,一条更通畅的排水系统,一套更精准的气象预警网络,都更能改变命运。台风不会消失,但社会可以降低它的代价。 新华社马尼拉9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