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邂逅非遗,古韵焕发新生
国庆中秋“双节”交汇,是传统韵味与现代活力的交融时刻。节目以创新形式打破古今壁垒,带来非遗技艺沉浸式体验。一支非遗舞蹈《起湾金龙》腾跃登场,以磅礴气势点燃全场。板芙镇湖洲小学的学子身披华服,一曲《戏曲迷》字正腔圆,童声婉转间经典粤韵焕发新趣;神湾镇崇正学校情景剧《菠萝甜非遗韵》,将菠萝的种植故事与地域风情巧妙串联,观众在欢声笑语中品读本土非遗脉络。
南区竹秀园中心小学带来的《沙涌马家枪》好评不断。孩子们手持仿制枪杆,化身“文明小导游”,一边演绎马家枪的招式演变,一边用清脆的声音讲解马家枪的历史文化。“文明小导游”李政阳作为沙涌马家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钰泉的入门弟子,还现场示范了马家枪基础招式。
“沙涌马家枪有近千年的历史,以前是保卫家乡的武术,现在我们要把它传下去!”李政阳说,参与中山文明小导游比赛让他对马家枪产生了兴趣,机缘巧合下便拜师学习,“以前觉得非遗是课本里的‘老物件’,接触后才知其魅力,未来想用更多新颖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非遗!”
■童声里的家乡画卷,生活中的幸福实景
伴随清脆童声,一幅“蓝天飞鸟、青山滴绿、碧水长流”的家乡画卷在大涌镇幼儿园的《童“话”家乡》中徐徐展开。孩子们化身灵动牛仔,踏着欢快节拍,将“百千万工程”下整洁街巷与清澈河涌的美景,悉数化作跃然舞台的动人音符。
“这首歌同时串联起大涌红木家具产业,用童真演绎诉说这一产业的匠心传奇,这不仅是建设者们用双手打磨的产业成果,更是‘百千万工程’赋能乡村发展的亮眼答卷。”带队老师萧晓彤说:“很多孩子唱得格外投入,就想通过歌声告诉大家,家乡的产业多棒、变化多大!”
童声不绝于耳,中山原创童谣《牵手出发》以纯净童声唱响乡村振兴的日常风景;向阳花声乐团一曲《幸福的味道》,满载少年对大湾区未来的热切憧憬。当“中山有哪些新变化”等互动问题被抛出时,现场顿时化作温暖的对话场:“村里多了口袋公园”“公交班次更密了”“家门口的产业越来越红火”……大家纷纷分享起身边的变化,“百千万工程”在此刻变得可触可感。
■童声嘹亮诉赤子心,宏伟工程筑家国梦
舞台蓝光浸染,深中通道的雄姿巍然浮现。在中山市青少年宫孩子们清亮的歌声中,童谣《通向美好未来》缓缓流淌。这首深中两地携手创作的作品,以2024年深中通道通车为背景,将中山的潜力与融合的脉搏写进歌词。孩子们用纯净的嗓音,不仅唱出了超级工程带来的机遇,更以音符铺就了湾区城市同心同向的诚挚心声。
“深中通道是一座非常伟大的跨海大桥,它像一条巨龙在海面上伸展。”谈到表演细节时,表演者五年级学生陈一然生动地描述:“我手中拿的彩带就像随风荡漾的波涛,而我们就像一个个快乐健康的小浪花,张开双臂拥抱大海,唱响大湾区。”陈一然表示,她非常喜欢参与表演活动,这些活动让她变得更加坚强勇敢,更加自信。
现场一位游客告诉记者:“现在来中山太方便,还能看到这样满含两地情谊的演出,感觉城市间的距离真的越来越近了。”
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合唱团领唱的《如愿》引来全场低声跟唱,既致敬先辈,又珍惜当下。《我和我的祖国》旋律接续响起,千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幕中精准绘出“盛世中华”“红博不夜城”“游龙”等璀璨图文。从深中通道展现的大国实力,到湾区融合的同心力量,再到夜空中的盛世图景,台上台下的大合唱汇聚成对祖国的集体告白。
■深耕美育沃土,培育时代新人
这场精彩的童谣展演活动在绚丽的无人机表演中圆满落幕,但中山以歌育美、传承文明新风的脚步仍在前行。
近年来,中山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香山少年”工作品牌,通过健全机制、搭建平台、深化家校社协同、织密关心关爱网络等举措,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地见效、走深走实。
为增强未成年人的文化自信,中山持续丰富实践载体,连续十年举办岭南童谣征集传唱活动,累计征集原创童谣作品200余首。活动开展以来,已在全市各学校广泛推广,汇聚并培育了一批优秀童谣创作者,线上线下参与覆盖人次超120万。该活动已成为中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品牌,在塑造少年儿童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动展现了当代青少年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中山将持续深化“香山少年”品牌建设,丰富“童声里的中国”歌咏活动内涵,推进岭南童谣传唱品牌化发展,强化美育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报记者 黄靖怡 通讯员 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