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承载着公众对休闲消费的热切期待,历经一段时期的消费势能积累,人们既渴望以出游方式庆贺国庆,也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舒缓身心。
在此需求驱动下,中山文旅市场迎来一次重要“检阅”——自9月28日香山古城(孙文西路步行街)焕新开放起,至“双节”假期前半程,香山古城、中山影视城、红博不夜城“三城”联动,以超高热度成功“出圈”。社交媒体平台上,“三城”相关内容持续刷屏,形成强劲引流效应,不仅点燃城市假日经济活力,丰富市民休闲生活,更充分展现中山文旅产业的巨大发展潜能。而火爆人气的背后,亦是对城市管理与运营能力的集中检验。
热潮之下,更需理性思考: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推动“网红”文旅IP向“长红”品牌升级?答案或许就藏在“出圈”之后的“细”功夫里。
“三城”的走红并非偶然,背后离不开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与战略定力。9月28日香山古城开放当日,市委书记郭文海、市长尹念红走访步行街,与市民一同观看非遗展演、交流古城焕新感受时强调,要以“绣花”功夫精细打磨文化遗产,让老建筑“活”起来,同时推动周边商圈串联成“珍珠项链”。这份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并非一时之举:三年多来,从为老侨房提供“托管”服务避免损毁,到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常态化调研提建议,再到联合专家与老中山人共同出谋划策,全社会早已形成守护香山古城的共识。这种“众人拾柴”的协作精神,同样延伸至中山影视城、红博不夜城的升级建设中,为“三城”协同走红奠定坚实基础。
“三城”的成功,核心在于精准的差异化定位与沉浸式体验设计,构建起互补共赢的文旅矩阵。香山古城以“修旧如故”的匠心与“注入新魂”的巧思,重塑孙文西路南洋风情风貌。漫步其间,复古骑楼在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非遗集市、文创小店与熙攘人流相映成趣,既唤醒市民深埋心底的乡愁记忆,也吸引众多游客探寻城市文化根脉。
中山影视城则依托独特场景优势,打造跨越时空的“沉浸式穿越体验”。国庆前夕,运营方中山文旅集团对园区灯光系统实施全面焕新升级;假期期间,非遗醒狮、彩带龙表演与盛唐游乐会、打铁花项目同台亮相,《阮玲玉》4K修复电影展映更让经典IP焕发新活力。夜幕降临,璀璨灯火将影视城装点得如梦似幻,空中俯瞰,殿宇楼阁与往来游人构成一幅流动的“盛世图景”。
红博不夜城则以现代潮流、互动体验为定位,精准契合年轻消费群体需求。绚丽灯光秀、震撼无人机表演、音乐互动机器狗,搭配丰富潮流市集与特色美食,营造出浓厚节日氛围与强烈视觉冲击,成为激活夜间经济的重要引擎。
尽管“三城”风貌各异,却共同构建起“可观赏、可体验、可回味”的假日旅游体系——从静态观赏点向动态生活空间的转型,正是其引爆市场的核心吸引力。
文旅市场的火热态势令人振奋,但服务细节仍有优化空间。深中通道开通带来跨城客流大幅增长,也使“三城”周边区域面临交通通行压力,部分深圳、东莞游客反映,寻找停车位耗时较长,一定程度影响游玩体验;业态供给方面,香山古城餐饮以传统粤菜、中山靓汤为主,针对年轻群体的创意小吃、潮流饮品供给尚有提升空间;交通接驳上,“三城”间尚未开通专属旅游班车,部分游客若想实现一日多城游览,需自行驾车或多次换乘公共交通,行程便捷性仍有提升空间。
“三城”走红,标志着中山文旅在假日经济赛道上实现亮眼突破,这份成绩既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也得益于市民游客的热情支持,更成为城市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接下来,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打磨服务细节,用“绣花”功夫做好文旅发展“大文章”,将是对城市管理精度的重要考验。期待中山持续深耕“细”作,让这场文旅盛宴不仅照亮假日夜空,更能长期赋能城市经济与民生发展,书写文旅产业持久繁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