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热闹”的背后,是孙文西路步行街围绕“文旅融合”打造多元新业态的创新实践,从餐饮到购物,从文化体验到未来规划,各板块相互支撑、层层递进,正逐步构建起极具岭南风情的沉浸式消费场景,激活百年老街的消费活力。
■茶楼排长队:每日翻台近10轮
作为步行街“文旅+餐饮”的核心业态,9月28日刚开业的孙奇珍茶楼,从开业次日起就把“火爆”写在了招牌上。这家以“还原民国时期孙中山去过的奇珍茶楼”为设计核心的酒楼,因地道的广府点心和沉浸式民国场景获得游客青睐,日均接待食客超1000人次。
“八点半到店,前面已经排了十几桌!”10月6日一早,从广州南沙自驾来的周先生举着叫号单,和家人在酒楼临时增设的休息区坐下,“前几天刷抖音看到这里的民国风装修和特色茶点,专门带爸妈来体验,等一等也是值得的。”
类似的场景在国庆期间的孙奇珍茶楼每天上演——热门时段等位时长接近3小时。“国庆前三天,每天晚上不到8点,招牌虾饺、烧卖就卖空了!”酒楼负责人杜学斌指着后厨忙碌的身影介绍,为应对激增的客流,团队紧急调整了营业时间,从原来的上午十点半提前至八点半,晚上也推迟到9点半收工,近40名员工连轴转,最终创下了日均翻台数接近10轮、单日营收超4万元的纪录。
游客的热捧背后,是酒楼对现代消费需求的精准把握。杜学斌坦言,为贴合中山本地口味,酒楼提前调研中山各镇特色菜式,定制专属菜单;同时打破传统茶楼“早茶限定”的模式,推出“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全时段茶市,让食客从早到晚都能享用茶点。服务与场景营造上,酒楼更是下足工夫:所有服务员均身着民国时期的服装,搭配“民国茶楼”的装修风格,让食客沉浸式体验民国氛围;粤剧、古筝表演的引入,也进一步丰富了文化体验,让“吃”不再是单一需求,而是与“文化感受”深度绑定的综合消费场景。
■小吃引热潮:7小时内营收破万元
“叮——第108盒炸榴莲打包完成!”10月6日晚7点,南洋风味菜馆南成行操作间里,主厨手速翻飞,金黄的榴莲肉裹着酥脆外皮刚出锅,便被游客围了个严实。
作为步行街上的特色餐饮店,南成行承包了游客逛吃途中的即时欢愉。这家仅开放一、二楼,合计6张堂食桌的店铺,凭着炸榴莲、炸咖喱角等单品,创下了“短时间高营收”的亮眼成绩。
“真没想到人流量会这么厉害!”店主赵崇斌介绍,店里每天只营业两个时段,加起来不过7个小时,按这个营业时间、桌椅数量和人手算,日营收能稳定在1万元以上,效益甚至超越许多大型餐饮门店。》》》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