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时事 新闻列表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解读
~~~——
~~~——
~~~————一位加沙少女的来信
~~~——首设中国展区引关注

 
2025年10 08
乙巳年八月十七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10月08日 时事 扩展 收缩 默认

十八年人生,刻下四道“战火”烙印
——一位加沙少女的来信
  我的名字叫拉哈芙·拉迪,是一名18岁的高中生。此刻,我在加沙地带中部扎韦达镇的一顶小帐篷里写下这封信。

  夜色深沉,远处的轰鸣与零星的爆炸声仍在黑暗中回荡。但给关心加沙疾苦的你们写信,让我在混乱中寻得片刻安宁。

  我自幼热爱写作。今天我写下的不仅是一封信,更是一份见证——是我们在加沙生活的真实记录,也仅是这片土地所经受的一小部分苦难。从小,我便学着举起名为“希望”的烛火来照亮生活,即便在束缚与艰难中成长,我也始终守护着这簇不灭的微光。

  四场“战火”,贯穿了我迄今十八年的人生。2014年,空袭的巨响震碎了我的童年,避难室里稀薄的空气至今依然令我窒息。2019年和2021年,我在冲突中长大,目睹死亡一次次向我逼近,恐惧烙印在我的整个少年时期。2023年,战火重燃,硝烟至今未散,它是否会弥漫我的整个青春尚未可知。

  如今,我和家人失去了房子,只能挤在狭小的帐篷里。更令我心碎的,是我永远失去了我的学校,一些老师在轰炸中罹难,许多同学至今下落不明。学校最初被改为流离失所者的庇护所,但不久后便在炮火中化为瓦砾。

  一年多的漂泊辗转未曾让我的校园记忆褪色,过去的场景历历在目:清晨醒来,仔细扣好蓝色校服的每一粒纽扣,与朋友们并肩穿过加沙喧闹的街巷。学校远不止是求知的殿堂,它还是我和同学们的第二个家,更是安放青春梦想的地方。

  教学楼被夷为平地的那天,我的心仿佛被生生剜去一块肉。我暗暗发誓:绝不让战争夺走我学习的资格。

  我从废墟中捡来几块破碎的旧木板,勉强拼起一张“书桌”。桌上摆放着几本高年级传下的旧书,虽然破旧,但仍可读。伴着蜡烛或小电池灯的微弱光亮,我在闷热的帐篷里学习,头顶战机盘旋的轰鸣是我读书的“背景音”。

  我梦想成为一名记者,不仅是出于对写作的热爱,更是因为新闻是我们这一代加沙人发声的唯一途径。我想要告诉世界“在加沙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不仅要述说苦难,更要记录下这片土地的不屈与希望。我要讲述孩子、青年和妇女们不向绝望屈服的故事,我要成为历史的记录者,而不只是命运的受难者。

  我记忆中的加沙色彩鲜活:市集喧嚣,海风温润,街巷里可见孩童奔赴学堂的身影。如今的加沙满目疮痍:屋舍倾颓,街道空荡,无数的梦想搁浅在海岸边。然而,每当我面朝大海,还是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脉搏——它和我们一样,依然酝酿着重生的力量。

  我深知那一天不会轻易到来,但我决心证明巴勒斯坦人——这片土地的子民,绝不会从这片土地上被“抹去”。

  2023年10月后,我开始写日记。笔下记录的是恐惧缠绕的时刻、轰炸间歇的寂静、孩子们的泪痕以及我们在废墟下拼凑的片刻欢愉。于我而言,学习与写作,从来不只是为了文凭或工作。这是我存在的方式——让我坚信生命有其意义、未来仍可改变。

  我要用自己的声音与文字,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向世界证明:巴勒斯坦人,无论经历怎样的摧残,依然怀有梦想,依然能够创造。

  这是一封来自加沙的信。来自一个安静而坚韧、向往美好明天、始终相信希望比战争更有力量的加沙18岁少女拉哈芙·拉迪。在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前,她在加沙城的鲁卡娅中学求学。我深信,这些字句终将成为见证:巴勒斯坦的梦想,永不湮灭!新华社加沙10月7日电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