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要闻 新闻列表
~~~——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
~~~——​沙溪镇中兴村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村居环境
~~~——串联起30个空间节点,让孩子“可玩可学”
~~~——

 
2025年10 15
乙巳年八月廿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2版 2025年10月15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警惕“花蚊子”带来的“三重威胁”
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
市疾控中心开展疫情防控下基层行动。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广东常见的“花斑蚊”(白纹伊蚊)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这三种传染病有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如何进行辨识?市民应该如何防护?10月14日,中山疾控中心专家为市民科普“花斑蚊”三大害,并发布三种传染病“识别卡”。

  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主管医师麦勇强介绍,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均为蚊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伊蚊传播,流行区域重叠(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临床表现也有相似之处(如发热、皮疹、关节痛等)。

  其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是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其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感染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感染性强。登革热在全球分布范围广,东南亚、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全年流行。我国常年有登革热输入病例报告,每年夏秋季在部分南方省份会发生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感染登革病毒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或者轻症,少数发展为重症登革热,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严重者甚至死亡。人群普遍易感登革病毒,特别是老人、孕妇以及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登革病毒后,容易发展为重症患者。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不能形成有效保护,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增加重症风险。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其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主要发生在美洲、非洲、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基孔肯雅热患者的临床特征是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疼痛和皮疹。人群普遍易感,但需要重点关注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常见临床表现如下:急性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发热1-7天,但部分病人可能不发热。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急性期多个关节出现疼痛或关节炎表现,可有肿胀或僵硬,晨间较重,严重者不能活动,通常1-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皮疹方面,发病后2-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也可在怀孕期间通过母亲传染给胎儿,还可通过性接触、输血和血液制品以及器官移植传播。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大多数寨卡病毒患者不会出现症状,约20%有临床症状,通常有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结膜炎(非化脓性)、肌痛、关节痛、全身乏力、头痛等,病程持续2至7天后缓解。

  麦勇强提醒,市民在外出旅行时,出发前应了解目的地疫情;旅途中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回国后14天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主动就医并告知行程。如果外出旅行出现不适,应尽快就医。

  本报记者 王帆 通讯员 欧慧慧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