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要闻 新闻列表
~~~——
~~~——
~~~——
~~~——配备专业队伍,聚焦时政、经济、民生、文旅等领域,提供全媒体全流程服务
~~~——

 
2025年10 30
乙巳年九月初十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2版 2025年10月30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多家窑烤面包店在中山乡村扎根,成为乡村文旅新的打卡点
窑烤面包“出圈”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10月26日,晨曦初破,当南区街道曹边村还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时,马沙咖啡窑烤面包店的店主邓长征已经忙活了起来。提前和好面团、打扫卫生,开启他新一天的生活。上午10时,门口的柴窑升起了袅袅炊烟,邓长征将第一盘面包坯送入窑炉,再经过半小时的等待,松软喷香的柴窑面包便出炉,迎接门前等待已久的客人。

  如上景象,目前正悄然成为乡村生活的新日常。“百千万工程”实施三年,中山不少村居通过挖掘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成为远近驰名的“网红村”“流量村”,引来海量游客的同时也引来不少有志青年回乡创业、实现梦想。像窑烤面包这样的新业态,正逐渐成为乡村文旅与外界连接的独特纽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前来,探寻这一口独特热乎的“烟火气”。

  ■“烟火气”遇上“慢生活”:多家窑烤面包店在乡村扎根

  位于南区街道的曹边村是中山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古建筑、老侨房是曹边的特色。2024年初,曹边村荣获AAA级乡村旅游景区称号。景区整体运营交由曹边村委和深圳康辉合作成立的“强村公司”(中山市漕边乡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经村委牵线,公司与侨房产权人签订委托管理合同,先取得了10多间侨房的使用权,经过修缮后将沉睡的侨房租给邓长征这样的创业青年,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吸引我的是村委会和强村公司的诚意,他们约定只需将营业额的10%作为租金。”邓长征说。

  正是这份风险共担,共荣共生,让曹边村和邓长征等创业青年实现了双向奔赴。曹边的“强村公司”一年来先后策划了曹边夜宴、乡村集市等文旅活动,不断推高曹边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邓长征也通过租金反馈和自媒体推广,让曹边窑烤面包成为乡村文旅的热门打卡地。

  “经过一年运营,截至目前的市场反应还是好的。别看我们只有80平方米,最高一天卖出1000多个面包,单月最高销售20多万元。”近一年来,邓长征还开班授徒,将窑烤面包的运营模式复制到中山南朗、东凤,江门和佛山等多个地方。

  在南朗左步,哈喽窑烤面包的主理人林紫恩是邓长征的“高徒”之一。“以前上学时就梦想有一家店,一杯咖啡、一个面包,和朋友聊聊天。”今年5月,经过在曹边一段时间的跟班学习,林紫恩来到左步村开了自己的店。国庆期间,哈喽窑烤面包创下了一天最高数千元营业额的佳绩。

  无独有偶,在崖口村,一座沉寂多年的旧发电厂也因窑火而重获新生。今年国庆期间刚开业的“JANLU简庐电厂工坊”(以下简称“简庐”)里,麦香与柴火香在挑高的空间中交织。为复原最纯正的窑烤风味,杨宇澄专程赴欧洲溯源,引进了当地专业的传统窑炉设计图,并依据图纸在杭州定制了核心部件,最终在旧电厂里成功组装起这座兼具欧陆血统与本地适应性的窑炉。简庐的面包师傅赵玉青来自杭州,在烘焙行业深耕二十余年。面对眼前这座造价20多万元的窑炉,他称之为“炉中爱马仕”。

  邓长征看来,多家柴窑面包店之所以选择在城市周边的乡村扎根。吸引消费者专程前往的,不仅是舌尖上的柴火香气,更是那份与乡村节奏同频的“慢生活”“慢节奏”。

  ■窑烤面包的本土化之旅:以“创新”为酵母做大市场蛋糕

  来自沙溪的阮小姐带着孩子们趁着周末来到曹边游玩。这是他们今年第三次来到曹边,他们每次都会来马沙咖啡窑烤面包店打卡。“每次来曹边都有新惊喜。这个面包店也会有新产品。”

  阮小姐说的新产品是刚刚上新的板栗紫薯面包、神湾菠萝包。这是邓长征根据时令和中山地道食材创新推出的新产品。每季度,邓长征都在10个常规菜单的基础上,创新1—2个新品,保持对市场的吸引力。邓长征说,他开班授徒后,很多人会替他感到担心。当窑烤面包成为每个网红村的“标配”,曹边是否就失去了吸引力?

  邓长征说,事实上窑烤面包不是新鲜事物,在成都、杭州也有类似的新业态。未来,只有把创新作为“酵母”,善用本土食材、在地文化,与中山乡村的创新生态融合在一起,才能不断地做大市场蛋糕,实现共赢。

  邓长征的想法与徒弟林紫恩不谋而合。在左步哈喽窑烤面包,店内的金枕榴莲包、安佳牛油包、云南玫瑰酱面包等产品,都是林紫恩与好友、退休营养师Lisa的得意之作。目前,店里已有十多款固定产品,除了自创产品,林紫恩还会定期回到曹边向师傅学习更多新品面包制作方法。

  林紫恩负责面包制作,Lisa则将“清糖淡盐”的健康理念注入产品研发:“比如我们的招牌金枕榴莲包,通过加入芝士来调和甜腻;吞拿鱼包则降低了腥味,更符合大众口味。”她们还创新性地使用本地黄皮制作面包(季节性产品),让乡村特产在面包中“重生”。

  在崖口,简庐则充分利用崖口当地的优质大米,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米面包系列。赵玉青回忆道:“第一次尝到崖口的米,我就被它的品质惊艳到了。现在我们开发的云朵米面包,口感柔软中带着嚼劲,很受顾客欢迎。”他表示,以后还会尝试用当地的水果、海鲜等研发更多产品。

  ■热潮下的冷思考:新业态需不断适应乡村发展

  曹边的乡村间,一条静谧的田埂小径,其上矗立着一座半截的炮楼,娓娓道来着近百年来的历史沧桑。田埂边,一座岁月留痕的侨房摇身一变成为马沙咖啡窑烤面包店,冒着柴火香气的面包,让人回到“那些年”;而南朗崖口,简庐也远不只是一家面包店,它是一座以空间叙事的小型乡村工业纪念馆:斑驳的水泥外墙上,“自力更生”“安全第一”的红色标语依然清晰可见;刻意铲除的墙皮下,红砖肌理粗犷地裸露;老旧的发电设备静驻原地,如同定格时光的展品……

  柴窑面包店何以出圈?邓长征受访时表示,这与曹边独特的消费场景和空间叙事是分不开的,是因为柴窑面包自带“传统工艺”的文化标签,与乡村所具有的传统意象相契合。城市生活节奏快,而柴窑面包及其所象征的“慢生活”理念,恰恰能够吸引城市消费者。

  谈及未来的发展,邓长征说,除了发挥他曾经是烘焙培训师的专业继续开班授徒外,还计划租用更大的侨房空间,打造新的业态,不断适应乡村的创新发展,深度融入“百千万工程”。

  另一边厢,杨宇澄也计划将简庐打造成真正的“内容型空间”,计划开放为音乐会、服装走秀等多元活动的展演场域。除了一旁正在建设的民宿,他还准备推出系统性的烘焙课程,“不是浅尝辄止,而是真正学会一门手艺”。窑烤的边界也要持续拓展,目前还推出窑烤披萨,未来菜单将进一步丰富,构筑从面包到完整窑烤料理的餐饮体验。

  左步的林紫恩则计划未来招募“妈妈岗”,教授妇女制作面包,带动本地就业。“我们不只是来开店的,更希望成为村子的一部分。”

  午后阳光正好,曹边村、左步村、崖口村的窑炉里火光跃动,面包的香气在空中弥漫。在这条以文旅融合为径的乡村振兴路上,中山乡村飘出的“创新”“融合”正散发出动人香气。

  策划/吴森林 黄凡

  采写/本报记者 徐钧钻 黄靖怡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