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扎根横栏镇工业园区20年的企业,从靠出口钥匙扣谋生的代工小厂,一路成长为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数十家顶级展馆合作的文创标杆,年销单品最高达七八十万件。其转型之路,既深深烙印着中山制造业的坚韧基因,更清晰折射出文创产业赋能实体经济的时代命题,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范本。
■从“代工贴牌”到“文化掌舵”
炜雄文创的转型,始于一次“被动后的觉醒”。20年前,邓碧云涉足钥匙扣出口代工领域,“成本低、利润薄,OEM定制就像等着别人给饭吃,毫无主动权可言。”真正的转折出现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企业受托代工200多万件冰墩墩金属纪念品,产品一经推出便“一墩难求”,火爆市场的热度让她猛然顿悟:“同样是小物件,只要贴上文化标签,就能实现价值翻倍。”
彼时,国内“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把博物馆带回家”成为新的消费潮流。邓碧云果断放弃低附加值的代工业务,将发展重心锚定文物复刻与文创产品领域。“我们有20年的生产经验,熟悉各类材质工艺,更能深挖中山本土文化底蕴。”她带领团队双管齐下:一方面扎进博物馆汲取灵感,从三星堆青铜面具到故宫藻井纹样,逐一提炼文化元素;另一方面深耕本土资源,设计开发孙中山、郑观应等名人主题纪念品,以及横栏“花木栏”特色产品,让香山文化融入方寸物件之中。
面对初期“设计断层”“渠道缺失”的难题,企业主动联动行业专家打磨产品细节,带着样品跑遍全国大小展会,一步步打开市场销路。如今,炜雄文创已与多家顶级展馆建立稳定合作,产品种类超一万种,成功完成从被动代工到主动掌舵的华丽蜕变。
■小产品里的“中山智慧”
文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始终藏在“创新”二字里。炜雄文创以“文化+科技+本土”的三重融合破局:投入重金引进3台百万级精密设备,实现复杂纹样的标准化生产;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新路径,目前正研发植入芯片的文创产品——房卡式冰箱贴可作为酒店门禁,退房后即成为专属纪念品;盲文纪念卡能播放地方民谣,让特殊群体也能感受文化魅力;打破单一金属材质局限,将毛绒、硅胶等多种材质融入设计,开发出城市主题地铁卡等实用产品,让文化符号自然渗透日常生活。
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离不开“接地气”的调研。邓碧云养成了每日刷小红书研究年轻群体审美、走访景区捕捉打卡需求的习惯,更立足中山文旅发展趋势,让产品既饱含本土韵味,又精准贴合市场需求。这一策略成效显著:企业主打百元内低客单价产品,多款产品年销量突破3万件“爆品线”,其中一款博物馆冰箱贴更是创下七八十万件的销售纪录。
坚守工匠精神是立身根基。面对小作坊的低价竞争,企业始终坚持手工工序精益求精、机械生产追求毫米级精度。“中东同类产品能卖七八元,我们的产品定价5至7元仍有利润,靠的就是规模化生产与严苛的品质把控。”邓碧云坦言,文创产品的溢价空间,永远建立在过硬的品质之上,而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也让企业成为众多顶级展馆的合作首选。
邓碧云表示,未来企业将继续深耕“文化+科技”赛道,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让更多传统工艺焕发新生。
本报记者 柯颂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