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以劳动为媒、以文化为桥”,发挥中山市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中山与香港澳门“姊妹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地学子在协作中传承匠心、在融合中增强认同,也是粤港澳“姊妹学校”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
本次参加活动的6所学校,分别是中山纪念中学与“姊妹学校”澳门劳校中学、中山纪中教育集团云衢中学与“姊妹学校”香港德贞女子中学、中山市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与“姊妹学校”香港圣公会圣约翰曾肇添小学。
●大湾区6所学校共同体验劳动课程
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共设中山纪中、云衢中学、中山现代职校3个分会场,并由中山中专、沙溪理工学校、中山现代职校等3所中职学校“送课到校”。
“手鞠球起源于中国唐代的蹴鞠,是一种融合刺绣、编织与图案设计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大家把桂花、薰衣草藏进线层,让香味和祝福一起被缝紧。”
11月3日下午,一场主题为“汉服配饰——手鞠球”的非遗送教进校园活动,在云衢中学举行。香港德贞女子中学校长庄嘉璐带领12名教师代表体验了这场具有“中山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这门课程以“中华传统服饰文化——汉服文化”为核心,巧妙融合传统手工艺“手鞠球”技艺传承、中山传统服装产业的岗位技能与劳动实践体验,兼具文化深度与实践价值。
授课教师现场示范如何用棉柔巾、棉油纸替代传统材料,在泡沫球胚上“走”出经纬。现场参加活动的30多名中山、香港两地师生穿针引线,体验从“剪线头”到“做精品”的完整流程。
“香港也有类似课程,但中山的课程更强调这个作品背后的情感价值,同时,学生会将作品送给父母或挚友,学习动力自然被‘点燃’。”在现场,庄嘉璐对课程点赞道。
记者了解到,云衢中学与香港德贞女子中学缔结“姊妹学校”已有近一年时间,此次是首场线下活动,首先探索的是两地教师之间的交流。
“此前两校已开展过多次线上课程交流,这次活动加深了两校之间的交流,我们也希望接下来在假期中,开展更多学生研学活动,比如两地学子分别互访,感受中山和香港不同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教育理念等。”云衢中学校长马健表示,学校将继续依托本地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深化与香港姊妹学校的多层次、宽领域合作交流。
11月3日下午,澳门劳校中学师生代表团抵达中山纪念中学。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两校师生漫步校园,瞻仰“中山第一面五星红旗升旗地”,参观民国建筑群,感悟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在入选国家邮票图案的纪中正门牌坊前,双方合影留念,共同见证此次交流的美好开端。
随后,中山纪中图书馆二楼、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铃声响起,一节以“指尖传艺 非遗匠心——非遗醒狮制作”为主题的课程同时开课。
现场只见长桌上堆满金黄绸布、五彩绣线,20名澳门劳校中学初三学生与50名纪中学子相邻而坐,分组协作。穿针、锁边、填棉……在现场教师的指导下,两地学子亲手完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立体醒狮挂件,充分感受劳动教育带来的乐趣,现场气氛热烈。
据悉,本次课程不仅讲授醒狮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更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匠心精神,提高文化认同与劳动素养。
来自澳门劳校中学的学生冯胤彰介绍,这次课程让他更加深入醒狮文化,同时制作过程提升了动手能力,促进了交流。
记者了解到,作为粤港澳“姊妹学校”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纪中与澳门劳校中学持续构建常态化交流机制,围绕“同生活、同学习、同实践、同成长”的理念,推动教育互鉴、资源共享、情感共融。
每年,澳门劳校中学都会组织一批学生到中山纪中跟班学习,来自澳门的学生在一周时间内与中山同龄人同吃、同住、同上课,完整体验在纪中校园内的校园节奏。
中山纪中副校长徐璇介绍,此次劳动教育交流活动,是粤港澳姊妹学校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
“纪中将继续拓展与港澳姊妹学校的合作领域,深化交流内涵,以敢为人先的醒狮精神,共同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劳动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文化事业贡献纪中力量。”徐璇表示。
11月3日下午,在中山现代职校的中西面点实训室内,该校劳动教育负责人罗楷旋正在组织学生们开展三乡茶果的学习与制作,与往日不同的是,这次前来学习的学员不仅有本校学生,还有来自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香港圣公会圣约翰曾肇添小学的学生。
“这样一摁一压,角仔便包裹好啦,不容易散开。”在现场教师的指导下,学子们很快学会了制作过程。
据了解,2023年4月份,香港圣公会圣约翰曾肇添小学和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签署交流合作协议,缔结为姊妹学校共同建立教育合作关系,促进两地学生共同成长成才。
香港圣公会圣约翰曾肇添小学老师谢可儿表示,近几年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老师过来中山参加活动,“如今从香港来到中山出行变得越发便利了,缩短的出行时间可以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教学互动。”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增进港澳师生对中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共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情感认同,激发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校长毛义祥表示,希望两校学生通过共同劳动、分享成果,建立深厚友谊,两校探索姊妹学校间劳动教育课程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中山33所学校与港澳39所学校结“姊妹”
据悉,中山市共有33所学校与香港、澳门的39所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2025年,已有12所香港学校、2所澳门学校到中山结对姊妹学校开展合作,举行多层次、全方位、融入式交流活动。截至目前,三地学校已累计举办活动30多场,覆盖师生2.1万人次。
其中,在校园文化浸润与课程体验方面,中山市多所学校通过校园参观、课堂观摩与特色课程体验,向港澳姊妹学校展现办学理念与文化氛围。
在传统文化传承与非遗实践方面,三地学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如烟洲小学开展“鹤舞皮影戏”“醉龙舞”体验活动,旗北小学开展漆扇制作、武术教学,卓雅学校规划漆扇、剪纸、八段锦等活动,让香港、澳门、中山三地学生在亲手实践中感悟文化根脉,强化民族自信。
在体育艺术联谊与团队共建方面,中山市各学校通过体育竞赛、文艺展演等互动形式,拉近与港澳姊妹学校师生间的距离。其中,中山纪念中学、菊城小学、石岐中心小学等校组织篮球、羽毛球友谊赛,与港澳姊妹学校学子们共同排练舞蹈、器乐、朗诵等文艺节目,并在活动中互赠礼物、合影留念,提升了团队协作意识与跨区域情谊。
同时,部分中山的学校聚焦课程合作与师资共育,推动教育融合向纵深发展。其中,弘科未来学校与香港优才书院签约共建DSE课程,成立“中山-香港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与香港的匡智元朗晨乐学校开展教学研讨,分享个别化支持与多元课堂设计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特殊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新思路。
“中山与港澳姊妹学校的交流已形成文化共融、课程共创、体艺互动、教研共进的多维格局,既强化了‘同根同心’的情感基础,也为大湾区教育高质量融合与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将作为中山市探索湾区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接下来,中山市将继续以劳动教育交流等为途径,进一步加大与港澳姊妹学校之间的合作。
文/本报记者 王帆 李鑫 图/本报记者 文波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