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确立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明确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民生领域部署了系统性改革举措: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民生保障网络,涵盖高质量充分就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医疗健康全链条升级、养老托育普惠供给、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等维度,形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治理新格局,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
一、人民至上的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彰显
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写入政治纲领,从“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实践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始终坚守人民立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人民至上升华为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取向。在抗疫斗争中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脱贫攻坚中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探索“先富帮后富”的制度安排。这种价值取向在《建议》中具体转化为制度创新: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医疗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服务智能化,通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形成“制度—科技—空间”三维支撑的理论实践体系。
二、人民至上的实践逻辑: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的贯通路径
《建议》将人民至上的理论指引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形成“目标—制度—行动”的完整逻辑链条。在就业领域,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建议》提出“产业与就业数据平台共享”“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创新举措,通过3个月以内短期技能培训助力劳动力灵活转岗,通过平台经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平衡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在收入分配领域,《建议》强调“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数据资产收益分配”“生态资产价值实现”等新型分配方式,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教育领域通过“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协同,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驱动科研范式变革背景下,《建议》提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系统调整”的改革方向。医疗健康领域部署“健康中国2030”升级版,通过医保跨省结算、个人医疗数据确权共享等制度创新,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省”的分级诊疗目标。养老领域则通过“机构—社区—居家”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社会保障体系在完成世界最大规模社保网建设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精算制度、推进省级统筹、健全转移接续政策,强化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参保保障。
三、发展导向: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时代担当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求在发展中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议》将这一精神转化为具体实践:在基层治理中推广“民主协商、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居民议事会、社区网格化治理等平台,让群众在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养老设施建设中唱“主角”;在科技创新领域实施“揭榜挂帅”制度,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形成“需求由用户提出、成果由用户评价”的良性循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深化“三变改革”,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汇聚起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本质特征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到“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再到“十五五”时期共同富裕的深化推进,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作者系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