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要闻 新闻列表
~~~——
~~~——
~~~——
~~~——

 
2025年11 12
乙巳年九月廿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2版 2025年11月12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百年忆伟人:
承先驱之志 赴时代之约
孙中山故居。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供图
  编者按

  2025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香山县更名中山县100周年、孙文西路扩建命名100周年,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岁月更迭中,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擘画蓝图,如今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已远远超出孙中山当初的设想;孙文西路几经沉浮,于今年焕新归来;中山市在一轮轮改革浪潮中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一个人,一条路,一座城,如何在风云历史中相汇,又如何在交织影响中走向未来?

  在这历史性的一年,我们努力挖掘“一个人、一条路、一座城”的历史底蕴和当代价值,通过拂去时光夹缝的尘埃,让更多历史细节发出光芒,照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今天适逢孙中山先生诞辰159周年纪念日,本报推出“一个人·一条路·一座城”系列报道,以期揭示这方水土和人文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产业升级、文化融合与精神凝聚的深层赋能,以及对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感、夯实国家文化自信的独特贡献。

  岭南的11月,花木和阳光都还是灿烂的盛景。清晨,从中山城区沿城市快线一路驶入翠亨,一排排南洋风格的骑楼临街而立,熙熙攘攘的游客穿梭其中。

  人们感受历史,也观照当下。

  在孙中山先生的回忆里,翠亨村“背山濒海,地多沙碛”;但中山先生同时也说,他的故乡“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进取心之坚强;不在物质之进步,而在人民爱国心之勇猛。”

  这方水土的坚韧与炽热,大抵是中山先生走向革命道路的动力源泉;但与此同时,他的革命精神与理想信念,也让这座城市的精神根脉更加深厚,让家乡儿女的家国情怀更加昂扬。

  ■一百年前他们走出去,一百年后他们归家来

  孙中山的童年在翠亨度过。据孙中山二姐孙妙茜回忆:“总理少即聪颖,惟以达成公家计不丰,故至十岁,始正式入乡塾读书”。孙中山对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瞬即背诵无讹”,以至于老师不久就授以四书五经。

  但当时私塾的教学方法注重背诵,并不详解书中内容。少年孙中山对这种不求甚解的传统教学法大胆提出了质疑,希望改造一套科学开明的教学方式。

  “改造”始终伴随着他的成长。到1894年,已经有了留洋经历的青年孙中山,更加迫切地主张社会改良。这年年初,他在翠亨村的红色二层小楼里奋笔疾书《上李鸿章书》,希望用和平手段、渐进方法推行新政。

  然而,历史的惯性已难以逆转,孙中山未能如愿,转而走向革命道路。这一时期,孙中山获得家乡莫大的支持,也深刻影响了家乡青年人的成长。他们开风气之先,不拘守一隅,不抱残守缺,共同写就了一部波澜壮阔、改天换地的革命史诗。

  1912年5月,卸任临时大总统后的孙中山返回家乡,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返乡。他由南京取道香港、澳门,回到阔别已久的翠亨。与亲朋桑梓短暂相聚几日后,又启程沿乡村小道经南朗、宫花、卖蔗埔到石岐,经孙文西路到天字码头乘船赶返广州。此后数年间,孙中山奔波于革命事业,虽屡有回乡意愿,却终未能成行。1917年,孙中山致信夫人卢慕贞:“现在事情尚未妥当,我未能定期回乡……待我事妥当后,当亲自回乡一转。”次年,孙中山在给儿子孙科的信中也提到“若时机适宜,父当回乡一住,以遂多年之愿”。

  历史是情感和理性的酵母,也是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

  2024年7月20日至26日,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泰国、比利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的近100位孙中山亲属后人齐聚中山,他们中有亲历岁月的耄耋长者,也有首次回国寻根的青年后辈,大家不远万里,约定一起“回家”。

  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胜晚年一直潜心研究孙中山文化资源。此行他专程带来研究专著《我的曾祖父孙眉》、口述历史著作《孙眉后裔口述家族史》。“在《我的曾祖父孙眉》正式出版后,我又邀请我的几位兄弟,把他们知道的故事、经历以及对家族前辈的印象和想法,以口述录音的方式分享给我,我再结合手上的一些历史影像图片进行综合整理,最终有了这本书。”孙必胜说。

  孙中山曾侄孙女孙雅丽也常常往来翠亨。受家风影响,孙雅丽乐于求知求新,是个典型的实干派。她利用自己在电影行业的丰富经验和国际化视野,致力于在孙中山文化资源与现代社会发展中搭建更多链接。早在2016年,在社会各界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这一氛围的感召与鼓舞下,她发起创立了孙中山文化基金会,积极参与支持有关孙中山思想及文化的学术论坛等活动。

  “我很喜欢翠亨,这里很安静,但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力量。”孙雅丽说,自己为挖掘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所做的一切,其精神原点大多在翠亨。“我们常常说要走向世界,但也别忘了要常常回归,记得来路,方知去路。”

  ■一条路连着海洋梦想,一条路通往“振兴中华”

  历史沉浮,峰回路转。

  时光切回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全世界都感觉一种猛烈的兴奋,都希望有一个改造的新世界。”

  此时,在上海香山路7号的两层洋房中,孙中山开始着手撰写《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这部著作对如何发展中国实业进行了全面思考,制定了交通之开发、商港之开辟、都市之兴建、水利之发展等十大纲领和六大计划,系统描绘了中国经济建设的蓝图。

  因种种局限,孙中山先生的事业未有终章,但他在实业、交通、城建等领域的宏大气魄与超前意识,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如今,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愿望逐步得以实现。

  瞩目中山,孙中山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提出一系列关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理念,虽然并非专门针对中山市的城市规划,但中山城市建设与之有着密切呼应。漫步中山老城区,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纵横交错,横贯线孙文路承载半城车水马龙,后来修筑的主动脉中山路更是迈出了城市东进的铿锵步伐。这些道路的修建或改造,正是对孙中山“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主张的生动实践。

  2024年6月30日,世纪工程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深圳、中山互为彼岸。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历史学博士胡波在研究中指出,孙中山不仅重视铁路、公路建设,他也试图构建水陆交通网络、发展水陆交通,以节约运输成本,加速物流、货流和人流的通达。深中通道的建成,正是中山先生“理想照进现实”的体现。

  伶仃洋的晚霞与朝阳一样璀璨,这是给开路人和行路人的福利,深中跨市公交驾驶员黄崧这么认为。黄崧是广西人,去年从近3000名驾驶员中脱颖而出,加入深中公交队伍,有着突出的驾驶技能和职业精神。每每驾车行驶在伶仃洋上,除了美丽的风景,黄崧也常常听到乘客们感叹“这桥真壮观”“中国基建真是厉害”!

  人们相信,循着前人的指引,顺着洋流的方向,中山人将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块匾承托百年期许,一首曲迸发青春力量

  一页页翻阅档案,心头的震颤此起彼伏。

  1921年,兴中会元老简崇光回到家乡南朗,创办南塘国民学校,并亲任校长,孙中山为其题写了“朴诚勇毅”四字校训,表达对家乡年轻一代的寄望。题字后,孙中山又命当时香山县县长吴铁城找工匠制作成凸字牌匾,送往南塘村。是日,南塘全村老少出村相迎,并在村口和南塘国民学校门口搭起牌楼,张灯结彩如过年般热闹。

  传奇的是,这块由杉木制成的校训牌匾,百年间数度沉浮,从学校礼堂的正中,到工厂工人的床板,到建筑工地的地梁挡板,最后终于回到南塘简氏大宗祠,被悬挂纪念。随之,人们重新瞩目“朴诚勇毅”四字校训的精神内涵,并将其运用到中山市香山书院等新型文化空间中,继续鼓舞新一代青少年坚毅成长。

  2024年8月1日,一场跨越珠江口东西两岸、跨越山海江河、联通世界的演出,在伶仃洋唱响。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个侨团侨社、商协会代表、华裔青少年、侨界群众等观看了一场名为“龙腾伶仃洋·侨颂新时代”的群众文化嘉年华非遗展演。

  舞台上,两个年轻的面孔煞是引人注目。他们一位是孙中山玄侄孙、中央音乐学院学生Justin Sun,一位是孙中山玄外孙、斯坦福毕业生张孟博。两兄弟一个演奏扬琴,一个打鼓,既有青春蓬勃意气飞扬之姿,又注重中西合璧相得益彰,获得满场喝彩。

  Justin Sun说,妈妈不想让他失去中国文化的根,从小注重培养他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6岁起,Justin Sun便在香港中乐团学习多种民族乐器,8岁考进香港演艺学院青少年部学习中国打击乐,11岁时开始接触中国扬琴,后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民族打击乐和扬琴专业。一路走来,Justin Sun已经深深爱上民乐。

  如苗破土向上,如星逐光前行,年轻一代在努力成长。从翠亨村的红色小楼到伶仃洋的跨海长桥,从百年前的革命理想到当下的文化传播,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正以多元形式延续,而年轻一代的接力,终将让这份跨越世纪的家国情怀,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策划/吴森林

  采写/本报记者 谭桂华 黄凡 张房耿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