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经济 新闻列表
~~~——“企二代”何权辉守艺又创新,不断研究腊味行业机械化应用和产品迭代
~~~——
~~~——
~~~——同比增长4.07%
~~~——

 
2025年11 12
乙巳年九月廿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11月12日 经济 扩展 收缩 默认

传统腊味产业“创”出新赛道
“企二代”何权辉守艺又创新,不断研究腊味行业机械化应用和产品迭代
黄圃镇“企二代”何权辉展示创新产品。本报记者 王云 摄
  对于接手家族企业15年的黄圃镇“企二代”何权辉来说,腊味不单单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文化。

  15年来,何权辉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开拓精神,推动传统腊味生产行业创新发展。他先后开拓腊味线上销售渠道、牵头建立得福腊味博物馆等,并获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间还热心公益事业,多年来为家乡的文化教育、敬老助困等捐资捐物,树立了黄圃腊味企业家的良好形象。11月10日,本报记者专访得福肉食制品总经理何权辉,了解黄圃这位“企二代”背后的接班故事。

  ■线上营销打造品牌,让产品分量变“轻盈”

  始创于1985年,有着40年从事广式腊味生产、代工贴牌经验的中山市得福肉食制品有限公司坐落于广式黄圃腊味发源地,以其传统工艺制作的黄圃腊味畅销广东省内以及港澳地区。1987年出生的何权辉,从小便利用假期跟着父亲何祥吉学做腊味,2010年从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先是入职广州雨润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学习企业管理方式,半年后,便回到得福腊味生产企业,在父辈那里系统地学习了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掌握了选料、清洗、切肉、腌制、灌肠、针刺、草扎、分段、清洗去脂、晾晒、烘干等全套传统技艺。

  记者采访了解到,何权辉接班的过程并没有太多曲折故事,包括大学时期选择的专业,以及毕业后的半年时间,都是为今后的接班工作打下扎实基础。2014年,敏锐地察觉到线上销售将成为新的销售方式后,何权辉便开始着手研究,并根据新消费人群的需求改良产品。“接班后想做出一点新意思。”何权辉笑着说道。

  何权辉表示,一直以来,腊味作为传统食品,存在于街头巷尾,较多情况是家庭主妇买菜时顺手带上几根的。但决心率先开拓线上电商平台后,何权辉便着手对腊味产品的包装进行设计,增加密封袋设计,并且减少原有的腊味分量,推出“一人食”、小分量的腊味产品。腊味产品的更新迭代带来的是生产成本增加,何权辉也十分感谢父亲何祥吉的支持。“我们有新产品出来也会拿给父亲试一试,他同意的时候我们再继续。”何权辉表示,虽然线上营销、改良产品前期的投入较大,但对于进一步打开省外产品消费市场、新增产品消费场景,擦亮产品品牌、推广等方面是有正向助力的。截至目前,何权辉表示公司有近两成的销售额来自线上,在电商平台的知名度也逐渐提高了,“至少一开始的投入已经回本了,还是达到了一开始的预期。”何权辉说。

  ■传承腊味制作工艺,机械化发展也“厚重”

  “当时去雨润实习,发现他们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这与我们黄圃腊味靠传统的师傅经验,还是有些区别的。”何权辉说道。记者了解到,何权辉所谈到的,也是当前困扰传统腊味生产行业升级转型的问题——腊味的制作主要还是依赖于人工,但因为腊味制作一般都是在凌晨两三点开展工作,制作条件也较为艰苦,这些年来也暴露出较少从业人员愿意入行的短板,机械化替代部分生产环节势在必行。

  “像腊味行业的一些二代,入行后大多也是比较辛苦,凌晨一两点就进入厂房。”何权辉也谈到了工作最繁忙的时候,从凌晨两点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同时也会想起父亲在他比较小的时候就是这样坚守,不分工作和休息,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盯生产。

  相比父辈的艰苦奋斗,何权辉还是希望能区分工作和休息,以高效率完成好工作后,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因此,何权辉也不断研究腊味行业机械化应用的可能性,比如引用真空包装机、自动称重机,在此过程中也遭遇挫折——引入自动捆扎分段机器后,发现该机器做出来的腊味产品外观不够美观。进一步分析得知,自动捆扎机器不同于人工捆扎,而是采取转圈的方式进行分段捆扎,在这个过程中,肉料因为发热造成色泽变化、肥瘦分布最终呈现缺乏一定美感。“传统的广式腊肠按3:7的传统黄金肥瘦比例混合而成,产品才能呈红白相间,肥瘦分明状况,口感吃起来有甘香,腊香醇厚,所以这个环节我们还是保留人工,坚守腊味的传统口感。”何权辉说道。

  “秋风起,食腊味”,这句广泛流传的饮食谚语,道出了黄圃腊味经过近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沉淀形成了岭南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为了推动黄圃腊味的传统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何权辉于2017年牵头建立了得福腊味博物馆,以图文实物和场景再现等多种手段立体展示黄圃腊味的历史发展进程,成为广大群众了解黄圃腊味传统技艺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在企业内设立专门区域,开设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DIY工场,成为本地及周边地区学生,乃至香港澳门地区青少年开展研学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了社区群众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阵地。

  据了解,何权辉接手企业后荣获“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等多个殊荣,此外,他还参与多项腊味标准制定工作。同时,获得广东省食品检验(广式腊味制品鉴评)职业技能竞赛“广式腊味制品鉴评师”、被聘请为全国肉禽蛋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乡村工匠(广式腊味)专业工程师等,获得广东省广式腊味产业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奖、“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

  统筹/吴森林 付陈陈

  文/本报记者 李鑫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