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家底
特色产业成效显著 破局还需多方联动
会上,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通报了农业规模化经营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情况,系统梳理中山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现状、研判瓶颈问题,并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中山农业经营用地约55万亩,2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24.9万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建成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9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山脆肉鲩”“黄圃腊味”等特色产业规模化成效显著。土地集约化方面,通过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已划定整治区10.92万亩,西区隆昌社区、板芙镇西河村等通过“统租统管”模式实现增收;科技赋能上,小榄镇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黄圃镇5G智慧渔业基地降本30%。
然而,调研也发现诸多瓶颈。土地流转方面,组级土地分散难整合,流转租期多为3-5年,与水产、花木等产业10年以上需求不匹配;经营主体“小散弱”,年销售额超亿元龙头仅30家,国家级龙头仅2家,抵御风险能力弱;全链条增值不足,三角镇生鱼精深加工净利润率仅5%,部分品牌仿冒问题突出;配套支撑待加强,冷链覆盖率低,农业保险参保率不足40%。
针对问题,调研建议四大破局方向:一是破解要素制约,推广“田券”制度优化耕地布局,探索“3+5+10”弹性租期,加强农技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建标准化基地、搞精深加工,培育新兴经营主体,推动跨区域协作;三是做优特色产业,聚焦“13356”农业体系,延伸产业链,强化“中山香农”品牌建设;四是创新发展模式,建立政府“服务专员”制度,推广“村企共建”利益联结,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下转06版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