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建议
多家农业企业代表现场提诉求与建议
多名市人大代表和农业企业代表分享产业发展实践,直面当前挑战并提出诉求,为中山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市人大代表、市富汇力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张卫均介绍,中山脆肉鲩产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市养殖面积近2.5万亩、年产值18.8亿元,通过连片鱼塘整合、智能设备引入,养殖调度效率上升、人力成本下降,带动农户增收。但行业面临养殖精细化管理不足、加工产能滞后问题,希望政府整合智慧养殖设备、生态养护系统与研发功能建设市级基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广东华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无土栽培,建成500亩立体种植基地,获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基地”,日产蔬菜1200余斤,开发出铁皮石斛月饼等深加工产品,还联动8所学校打造劳动实践基地。市人大代表、公司副总经理卢楚琪介绍,公司未来计划深化产学研合作、做强品牌矩阵,建议政府优化设施农业用地审批、加大金融支持。
广东中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南朗街道打造近5000亩罗非鱼标准化养殖基地。面对市场波动,企业未来锚定生态优先,聚焦科技创新,目前正计划牵头建设中山市渔业灯塔级园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企业代表建议政府强化政策保障,延长用地租期并完善基建配套。
三角镇广东容海水产养殖公司2025年生鱼养殖规模达4500亩、产值3.3亿元,当前正通过升级池塘条件、优化苗种、引入生物环控等应对行业困境。企业代表表示,目前公司受池塘租期短、土地租赁发票及自产自销免税发票开具难等问题困扰,盼政策助力破解合规经营障碍。
黄圃镇广东荣业食品有限公司以腊味加工为核心,构建“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依托研发中心推动传统工艺升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增收。企业代表建议持续推动产业链整合与品牌化发展。
横栏镇中山市林婷生态科技农业园深耕三角梅种植,全国种植面积1000亩、年营业额4000万元。企业代表介绍,公司受土地续租不稳定、设施投入成本高、科技人才不足制约,建议政府优化续租政策、加大设施补贴、强化农技服务。
各企业的实践与诉求,为中山农业规模化经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也为后续政策优化指明了方向。
■优行动
破解土地难题 强化主体培育
对于市人大常委会调研意见和市人大代表、各企业代表提出的农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诉求,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和政府各职能部门提出了落地可行的工作方向。
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未来三大发展方向。针对企业科研对接难问题,将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产学研对接机制,注入产业升级动能;深化农文旅融合,将农文旅高质量发展纳入“11138”文旅大格局;推进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如纵向做强预制菜产业园,横向探索“中山研发+外地基地”模式,以“中山香农”为核心,挖掘香山文化赋能等。
市自然资源局则聚焦用地保障,介绍当前中山已划定耕地集中整治区10.92万亩,新增“千亩方”“百亩方”项目37个;近两年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1936亩,推动3宗点状供地项目落地。未来将持续推进耕地整合,探索“田券”制度;强化用地供给,保障农文旅等项目用地;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为农业规模化经营筑牢空间基础。
中山市政府层面,未来将从三个方向推进农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规模化”,推进“小田并大田”和农用地统租统管,培育招引经营主体,推广智能农业装备;二是聚焦“高质量”,建立农产品标准与溯源体系,推进农文旅融合,壮大“中山香农”品牌;三是聚焦“系统化”,完善政策、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中山农业转型升级、建设农业强市。市政府将落实市人大调研报告建议,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市人大常委会总结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从“有基础”向“强质效”跨越。要破解土地难题,推广“小田并大田”和“统租统管”,优化弹性租期,保障产业用地;强化主体培育,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兴主体,推广“村企共建”联农带农模式;延伸产业链,推动生鱼等产业精深加工率提升,完善冷链物流,做强“中山香农”品牌;强化要素保障,建立“服务专员”制度,推广物联网等技术,加大金融与人才支撑;科学规划引领,摸排产业底数,编制差异化规划并纳入绩效考核。
本报记者 李红 通讯员 罗宇峰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