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依托革命文化、华侨文化、商业文化等多元理念,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山人接续奋斗,一步步链接全球资源,不断打开城市发展新格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塑造出独特的城市魅力和文化底蕴。
百年风起波澜,时间来到2025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山人如何以新的精神面貌,抓住新机遇,扬长避短,实现城市内涵的再次迭代,成为中山的必答题。
■从地理名称到价值符号
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彰显其推翻帝制、缔造共和之伟功,当局议决将香山县更名中山县,“凡属公共设施、文书典籍,悉从新称”。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更名。对当时的中山县而言,这更像是一场从地理名称到价值共识的重构,也是其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的一次历史性提升。
成为民主革命精神符号的中山县,凝聚了民众对“三民主义”以及共和理想的认同,加之部分华侨回乡投资实业,其城市风貌、工商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有了明显改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山城区街道更加宽阔畅通,不少欧式风格的民居建筑和高耸坚固的碉楼拔地而起,还有很多新式的机器工业和现代性的商业、金融业也渐次涌现。同一时期,全国各城市建设中纷纷出现“中山元素”,一批中山路、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等纷纷建成。
1929年,中山县被立为全国模范县。中山各项事业如日中天,人口之繁庶和经济之发展“几无一不冠于全省”,而且“一切产业交通运输之发展,均居本省首位”。1930年3月24日,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陈铭枢到全国模范县中山县视察时,感慨道:“中山现在已变为全国的中山,为的是他已经做全国的模范县。”
今天,我们漫步中山老城区,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纵横交错,横贯线孙文路承载半城车水马龙,后来修筑的主动脉中山路更是迈出了城市东进的铿锵步伐。
按图索骥,沿链寻珠。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孙中山纪念堂底蕴深厚,孙文纪念公园、中山公园等风景秀丽,中山纪念图书馆墨香氤氲,由孙中山长子孙科亲自筹办中山纪念中学更是文脉绵延、育人卓著。这些以“中山”为名的地标景观,留存着历史的温度,成为城市里兼具人文气息与精神力量的独特印记。
■从“中山货”到大湾区枢纽的精神实践
1978年夏天,中山人许继海给一台残破铁箱子重配了一个外壳。这是他第一次见识洗衣机。随后,许继海带着6条汉子,花3个月敲打出了3台单缸洗衣机样机。威力的创业故事就这样开篇了。到1989年,威力实现洗衣机产销量全国第一,此后连续七年不变。
类似的故事在当时的中山不胜枚举。古镇镇海洲村的袁玉满、袁达光兄弟到香港看灯展,买回两盏灯,拆装研究,摸清了基本构造。他们自己尝试制作灯具,居然十分畅销。之后,全村人行动起来,纷纷加入造灯大军。大涌镇几个农户用水利工程淘汰下来和在船厂购入的红木,凭着自己的木工手艺,制作了简单的原色仿古炕床、直背靠椅。长江乐园的两台昂贵的故障碰碰车,被带回中山机床厂。时任机床厂厂长的李武彪决定,让技术工人们“解剖”碰碰车,一方面便于维修,另一方面也研究下设备构造,探索自行研发的可能。
这些爱动脑筋、敢迈步子的人,都成功了。同时期,还有中玻马赛克、凯达化工、千叶风扇……一系列“中山货”声名大噪,不仅誉满省港澳,甚至远销海内外,颇有“手执牛耳,舍我其谁”的气势。
此时,中山升格地级市,从机制、体制上加快了这一进程。时任市委书记谢明仁在接受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采访时说:“铁交椅、大锅饭在这里已基本被打破。为什么能打破?因为中山人普遍认同:只要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人民富裕,有利于市场繁荣,就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气韵,一直贯穿至新时代。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山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成为大湾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在更早的2010年,深中通道前期办公室成立,宋神友成为前期办“1号员工”。此后14年间,他的工作生活都与深中通道深深融合在一起。5年前期研究,52项专题论证、29个过江通道方案比选、19项通航专题研究,首次提出“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于一体的跨海工程方案,宋神友带领团队走过的道路极其艰辛。2024年,深中通道正式通车,从中山到深圳的车程大幅缩短,中山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中山全面推进海、陆、空、铁多维交通体系,1小时通达五大国际机场、五大国际港口,30分钟通达深圳,水陆50分钟通达香港、澳门,跨城轨道交通网越织越密。
今天,我们望着伶仃洋上川流不息的车辆,禁不住回想起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也曾描绘建设“东方大港”的构想,并与铁路、水运等交通建设一并推进,构筑起综合运输大通道。伶仃洋的浪声萦绕在耳,似百年回响,在时光中荡开。想来,令人无限感慨。
■中山是岭南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历史学博士胡波在写作《中山简史》一书时,专门研究了中国及世界地理、气候变化对香山地区的影响。他认为,香山岛虽曾孤悬于伶仃洋上,但它既与岭南地理变动和气候变化有关,又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密切,尤其是大航海时代开启后全球性的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使岛屿香山较早地融入世界大循环和大分流的浪潮之中。
换句话说,中山首先是珠江三角洲上的中山,也是岭南天地下的中山,还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中山,更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山。
在世界坐标中,中山是全球重要的家电、灯具产业基地,“中国制造”的优质标签从这里走向五大洲;同时,中山也是海外华侨的精神原乡,数十万侨胞架起的文化桥梁,让岭南风情与世界对话。从香山古驿到湾区枢纽,这座城市始终以开放姿态,诠释着“岭南的”深厚底蕴、“中国的”时代担当与“世界的”广阔胸怀。
在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泛黄的船票、褪色的家书与锈迹斑斑的侨批,静静诉说着一代代香山儿女飘洋过海、艰苦拓荒的峥嵘岁月。目前,中山市已与16个国家的24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每年都有大量侨胞返乡投资。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使中山成为连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重要节点。
百年回望,从香山到中山,不仅是两个字的更迭,更是一条奔流不息的精神长河。当深中通道的车流划破伶仃洋的晨雾,当科创实验室里迸发出前沿探索的火花,当孙文西路骑楼商铺续写市井烟火的温情,这条河流也终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奔向更广阔的未来。
策划/吴森林
采写/本报记者 谭桂华 黄凡 张房耿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