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胜利背后是长年累月的磨砺。邹明珂说:“这次全运会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更有信心,希望未来能代表国家多参加国际比赛。”
男子碗池决赛中,杭州亚运会冠军陈烨再度展现不凡实力。在第二轮失误、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他顶住压力,在最后一轮完成高难度连招,以87.23分夺冠。赛后陈烨表示:“能在广东的主场参赛,很激动,感觉大家的水平都提升了。”
即将年满18岁的陈烨憧憬大学生活,同时也表示:“奥运积分赛还在进行,还需继续努力参加。”
男子街式项目中,25岁的滑手潘家杰夺得桂冠。他坦言:“今天两组大动作练了三四年,终于成功了。滑板这条路上有过受伤、有过迷茫,这次终于圆梦了,很值得。”他鼓励年轻滑手:“滑板最重要的是心态——玩得开心最关键。”
潘家杰自幼跟随父母在中山生活,2014年接触滑板,凭勤奋和坚持逐步成长为全国冠军级选手。他的滑板足迹遍布佛山、广州、惠州各地,2018年在“原力街头”公开赛中斩获首个全国冠军,并在十四运会上收获银牌。
13岁的郑好好则是巴黎奥运会重点培养小将。她8岁起在中山跟随陈玩钦学习滑板,2022年随家人迁居惠州后继续训练。陈玩钦回忆道:“好好一开始和别的孩子一样,摔了会哭,但她特别坚持,一周要来练三四次。”正是这份专注与热爱,让她在全运会舞台上崭露头角。
■陈烨父亲自建训练场
成为冠军的“成长摇篮”
赛场外,陈烨父亲陈玩钦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十五运会决赛当天,他在现场观战、指导,紧张得手心冒汗:“这过程太不容易了,看到他们拿奖真的很欣慰。”
2008年出生的陈烨,自幼在中山成长。8岁那年,他在商场第一次接触滑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为了陪伴儿子训练,陈玩钦辞去原本稳定的音乐教师工作,创办“古滑滑板店”,一边自学滑板知识,一边和儿子成长。当陈烨水平提升、面临无场地训练的困境时,他耗尽积蓄,在旧厂房里亲手搭建了碗池滑板场——这也成为中山滑板选手的启蒙之地。
2019年,陈烨入选广东省滑板队,次年在全国锦标赛中斩获男子碗池亚军;2021年,他成为全运会碗池决赛史上最年轻的选手并摘银;2022年获国家集训队选拔赛冠军;2023年他在杭州亚运会上夺得男子碗池冠军,成为中国滑板在亚运会上的首枚金牌获得者。
2022年,陈玩钦又自筹资金建造了一个近900平方米的新训练场,新场地设有碗池区、基础区和大U区,为中山及周边滑手提供系统训练环境。陪伴儿子成长的同时,陈玩钦也从一名滑板爱好者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滑板专业教练,现负责广东省队滑板训练工作,并一手培养了陈烨、邹明珂、郑好好等优秀运动员。
2025年1月,中山市滑板运动协会成立,陈玩钦出任常务副会长,致力于推动中山滑板运动发展。他介绍:“陈烨、邹明珂、郑好好都曾在中山接受启蒙训练,但当时中山尚未建立滑板代表队,因此他们注册为惠州运动员。未来,我们希望能打造属于中山的滑板梯队体系。”
■中山滑板生态:潜力与挑战并存
滑板作为极具年轻气息的运动,正成为中山最具活力的新兴体育项目。每当夜幕降临,东区紫马岭公园南门的滑板场上,人影穿梭,轮声呼啸,一群滑手在灯光下切磋交流。
数据显示,目前中山滑板爱好者已超过8000人,但符合标准的专业场地仍相对不足,全市仅有两处较完善的公共滑板场。场地紧缺、设施老旧、管理待提升,成为滑板进一步普及的现实瓶颈。相比之下,惠州、东莞等地在滑板场地建设和赛事体系上已形成成熟模式,吸引不少滑手前往交流。
市政协委员、市教育体育局安全保卫科科长唐永辛曾在中山两会提出《关于巧用人才公园建设大型场馆打造中山滑板之城的建议》,倡议中山加大滑板人才培训、赛事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滑板运动环境。
据介绍,目前中山拥有“古滑”“探索者”“夏花”“有为”等多个滑板俱乐部,为不同水平的滑手提供交流和训练平台。其中,陈玩钦创办的“古滑俱乐部”尤以碗池项目训练见长。
目前,市滑板运动协会正与本地学校、俱乐部联动,重点发掘青少年滑手。协会已注册约40名中山籍运动员,邀请多名省赛冠军担任教练。在即将举行的2026年省运会备战中,火琇实、蔡翊桐、黄靖童、麦梓熙等12名小滑手正组队集训,备战即将举行的2026年省运会。
中山市滑板运动协会会长谭海沅表示:“滑板选手们的成功,凝聚了家庭、教练和城市体育部门的共同努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掘青少年滑板人才,办出更多赛事活动,让中山成为一座自信坚韧、开放创新的滑板之城。”
本报记者 杨健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