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融媒 新闻列表
~~~——
~~~——
~~~——
~~~——

 
2025年11 23
乙巳年十月初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11月23日 融媒 扩展 收缩 默认

社交平台的“活人感”为何少了?
  主持人:王欣琳

  内容来源于DeepSeek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刷着朋友圈、微博、小红书,却感觉像在浏览一个个精心策划的作品。随手拍的照片、即兴的吐槽、记录琐碎的流水账、好友间纯粹的互动留言……社交平台上,这些充满人情味和真实感的内容似乎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九宫格精修图、精致的生活片段、工作宣传、链接分享等。我们不禁要问:社交平台的“活人感”去哪了?今天,我们与AI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问:社交平台为何从鲜活真实的“分享生活”变成了“表演”“包装”生活?

  ●答:因为社交媒体的“评价体系”变了,我们从寻求共鸣,转向了追求认可。

  早期的社交平台,更像是一个线上的“客厅”。大家在这里分享日常,核心目的是与亲友保持联系、寻找共鸣。这种分享是内向的、自发的。

  然而,随着社交平台的发展,一套隐形的“评价体系”逐渐形成:点赞数、评论数、粉丝量成了衡量分享价值的“硬通货”。我们潜意识里开始为“观众”表演:

  ■精心的策划:一顿饭要先“喂”手机,一个场景要找到最佳角度,生活被包装成一个个“高光时刻”。

  ■人设的维护:我们需要展示自己“过得很好”——是美食家、是旅行达人、是自律的精英。真实的脆弱、迷茫和琐碎,因为可能损害人设而被隐藏。

  ■社交货币化:社交动态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而演变为积累“社交资本”的货币。一次旅行、一顿美食、甚至一本书,其首要价值不再是自身的体验,而是“是否值得发布”以及“能收获多少点赞”。

  于是,分享的初衷从“我有一个生活的片段想让你看看”,变成了“我想让你看到这样的生活”。“表演”取代了“记录”,真实感自然大打折扣。

  ◎问:从社交角度来看,有哪些因素影响我们在社交平台做自己?

  ●答:在人人皆自媒体的时代,我们的每一次发声都可能被放大检视。“社交压力”和“舆论风险”,让我们逐渐偏向“沉默是金”。

  ■熟人社会的凝视:朋友圈里有同事、领导、客户、亲戚。发一条抱怨工作的动态,可能影响职业形象;展示一次奢侈消费,可能引来非议;甚至发一张素颜照,都可能承受不必要的评价。为了维持在不同社交圈中的得体形象,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什么都不发,或者只发“无害”的内容。

  ■被误解的风险:一句随口的玩笑可能被上升为“三观不正”,一个片段的记录可能被解读出“各种深意”。在动辄“批评审判”的网络文化下,用户变得愈发谨慎,因为表达真实情感的代价可能很高。

  ■“晒”的负反馈:分享幸福可能被说是“炫耀”,倾诉苦恼可能被说是“卖惨”。这种负反馈让许多人选择了关闭心门。

  当表达变得充满风险,自我审查就成为常态。“朋友圈三天可见”和“定时清空微博”成了许多人的数字生存策略,“活人感”也随之被锁了起来。

  ◎问:平台的“规则”在这场变化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答:平台的算法和产品设计,在无形中深刻地塑造着用户行为,鼓励“内容”而非“分享”。

  ■算法的偏好:算法天生喜欢能留住用户时长、促进互动的内容。因此,视觉冲击力强的美图、有争议性的观点、实用性的“干货”会获得更多推荐。而平淡的、个人化的日常记录,则很难进入公众视野,逐渐被边缘化。

  ■商业化的驱动:社交平台日益成为商业变现的战场。当人们意识到粉丝和流量可以带来实际利益时,分享的目的就彻底异化了。个人主页变成了“个人IP”,内容变成了“产品”。

  ■功能的设计:“点赞”“转发”“粉丝数”这些设计,本身就构建了一套公开的、可量化的社交竞争体系,加剧了用户的比较心理和表演欲望。

  ◎问:“活人感”越来越少带来什么影响?

  ●答:“活人感”的减少,不仅仅是一种感觉上的不适,它带来了更深远的影响:

  ■社会比较与焦虑加剧:当平台上充斥着他人生活的“天花板”,我们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日常去对比别人的高光,从而产生普遍的焦虑感和自我怀疑。“为什么别人的生活都那么精彩,只有我一地鸡毛?”

  ■真实连接的匮乏:社交平台本应帮助我们维系关系,但当交流变成点赞,当了解止于精修图片,我们很难再通过这些平台与朋友产生深度的、真诚的共鸣。关系变得浮于表面。

  ■“附近的消失”:“附近的消失”指我们对身边具体的人和事失去兴趣。社交平台上“活人感”的消失,正是这一现象的数字化体现。我们热衷于关注远方的、宏大的、精美的事物,却忽略了身边具体的、琐碎的、真实的生活体验。

  ◎问:就个人而言,如何找回“活人感”?

  ●答:要将其找回,关键在于从“表演者”心态回归到“记录者”初心,可从以下几点开始:

  1. 给分享“做减法”,拥抱不完美

  践行“一分钟发布”,拍完照,一分钟内不加滤镜、不修图直接发布。文字的错漏、画面的瑕疵,正是“活人”的证据。

  分享真实的日常,敢于展示堆满衣物的角落、做失败的晚餐、写报告时乱糟糟的书桌。生活的真实,大多藏在这些未经修饰的瞬间里。

  2. 清理社交圈,打造“线上安全屋”

  立刻取关那些让你感到焦虑、嫉妒或觉得虚假的账号。你的信息流应是让你舒适的花园,而非焦虑的竞技场。

  将微博小号、豆瓣私密小组或挚友群聊作为你的“数字自留地”。在这里,你可以卸下所有伪装,畅所欲言,这是找回真实表达最有效的捷径。

  3. 重塑习惯,从“线上”回到“附近”

  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不带分享目的的活动,例如不看手机地散步、读完一本书却不发朋友圈。当你不再透过取景框看世界,纯粹的愉悦才会回归。

  在现实中寻找锚点,约朋友面对面交谈。这些真实的、琐碎的人际互动,是防止我们在数字世界中失重的坚实锚点。

  4. 调整心态:做“参与者”而非“表演者”

  你的社交账号是你生活的日记本,而非面向观众的舞台。敢于示弱,敢于提问,敢于展示你的多面人生。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