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是香山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毗邻港澳,拥有近千年的建城历史。在省委、省政府赋予中山“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战略支点、珠江西岸高水平开放高地、现代化人文精品城市”新定位下,香山文化如何出新出彩?本期理论周刊“圆桌”联合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会、中山市香山工业文化研究院专家进行探讨。
主持人:谭华健
胡波:在创造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
香山文化中哪些值得传承,哪些需要保护,哪些需要弘扬,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在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前提下对香山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和实施。
首先,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夯实香山文化学术化的历史和理论基础。2004年,中山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观照下,率先提出“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中山人精神,其实也是对香山文化的一种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转化。但仍然有进一步发掘和提升的空间,应该把香山人文精神和香山文化特质转化为一种政府决策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文化资源,助力中山、珠海、澳门这个香山文化圈中的城市社会高质量高品质发展。
其次,引导文学艺术创作聚焦香山文化,使香山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艺术化的精品佳作。通过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绘画、摄影、雕塑、舞蹈、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讲好香山伟人名人自立自信自强、为民为国利他的故事,展现香山自然景观和人文社会风貌,以事启人、以情动人、以理化人,集中力量把香山文化艺术化这项活动做实做大做强做久。
其三,脱虚向实,扎实推进香山文化产业化。文学艺术必须通过物态化和产业化才能转化为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香山文化艺术化转化更需要产业化运作,更需要科技赋能。香山文化在学术化和艺术化的同时,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才能实现文化转化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
其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香山文化保护方式和表现方式,使其数字化。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新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香山文化的机会,使其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香山文化的魅力,真切地领悟香山文化的特质和香山人文精神的风貌。开发以香山文化为主题的数字文学艺术作品。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研究和利用全媒体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技术,对香山文物古迹和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数字化管理等,提升大众对香山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知晓度和认同感。
其五、政府推动,社会联动,助力香山文化生活化。文化是人创造的,创造文化的人应该享受创造的成果。香山文化是历代香山人创造的结果,也是不断创造累积起来的产物,是香山人日常生活的背景和格调,甚至渗透到每位香山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们学习和思考、生产和生活的不竭源泉和持久动力。要将香山文化纳入教育体系,提高公众对香山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将抽象化的、概念化的、口号化的香山文化,转化为人们衣、食、住、行、用、娱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高质量高品质地满足大众社会的需求。深中通道开通后,香山地区中的中山,更应抓住机遇,多方面赋予香山文化内涵,使香山文化真正转化成生产力和城市竞争力。
文化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转化,并非轻而易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创造创新,既需要足够的学术积累和知识储备,也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定力,投机取巧或避重就轻的想法和做法,都注定徒劳无功。因此,在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转化过程中,顶层设计和灵活策略,直接决定了香山文化的前途和命运。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本人以为:
首先,融合时代精神,弘扬香山文化,重塑中山城市整体文化形象。政府应创造条件将香山文化的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中山人精神与香山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转化为“改革、开放、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助推中山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中心和文化高地。市委、市政府应高度重视香山文化的品牌打造,通过大型的高规格高品位的文体赛事和展览展演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香山文化的魅力和活力,使香山文化走出去,传遍海内外,让更多的人走进自然之山——五桂山,回望人文之山——孙中山。只有在整体上提高中山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中山真正成为本土人自豪,外地人羡慕,名人大家向往的宜居宜创业的梦工场和诗意栖居之地。
其次,搭建高规格高水准的文化平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依托香山文化的丰富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文创商品、旅游和康养项目、大型活动和赛事、高端论坛和专题研学等,实现香山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再次,以名人的名义,向世界发出邀请,进一步加强跨国跨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香山文化的名义,加强中山、珠海、澳门三地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社会共治。以孙中山的名义,向世界发出邀请,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和跨地区跨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如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文化联动,经贸合作,以及中山与厦门、上海、天津等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香山文化、岭南文化和中华文化品牌。
最后,文化继承和文化转化需要政策、资金、人才和社会支持。过去,人们总以为文化事业、文化研究、文艺创作,都是花钱的事情,而且也是少数人的爱好,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无直接关系。因此,在政策导向和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上,并没有像对科学技术研发和经济建设、社会治理那样上心用力。因此,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香山文化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转化的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香山文化转化中心,持续坚持香山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及创新转化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或引进一批熟悉香山文化、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建立一套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香山文化的传承与转化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之,香山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仅在于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参与,也不仅仅在于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更在于对继承什么和转化什么以及如何创造和转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香山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转化,始终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
作者系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山市香山工业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邵念荣:中山药文化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人文精品”模式
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人文精品城市,其药文化涵盖中药、生物药、化学药,传统根脉深厚,现代创新活跃。
■一、非遗活化创新传承,打造大湾区中医药文化IP
中山的“沙溪凉茶”,是大湾区传统中医药非遗活化的标杆。沙溪凉茶由清代轿夫黄汇于1885年创制,以本土中草药为原料,传统制作工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山中药文化的“精神符号”。与广州、佛山相比,中山中药文化更强调“民间性与地域性”是“接地气”的岭南中医药代表。沙溪凉茶并不止步于非遗“保护”,而是通过现代技术让其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并通过国际化布局,成为中山中药“走出去”的代表。
■二、创新药研发“湾区引擎”,彰显特色细分领域价值
中山的生物药产业以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为核心,形成了“创新药研发、国际合作、产业集群”的特色,聚焦“特色细分领域”,通过“临床价值”实现弯道超车。康方生物、中昊药业等创新药企,通过国际合作,“湾区协同”与“全球视野”的融合,有效链接了国际资源,是中山生物药创新文化和开放文化的生动体现。
中山的化学药产业聚焦“特色原料药”与“国际化”,通过“质量优势”实现突围。联邦制药(中山)、辉凌制药(中山)等药企,让中山化学药产业既保留了“传统优势”,又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彰显了化学药与中药的融合兼容并包的药文化。
■三、药文化与城市旅游“跨界共生”,打造大湾区康养旅游地标
中山的药文化不仅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城市旅游的“特色IP”。通过“药文化+文旅”的融合,中山打造了“中医药健康夜市”“工业旅游”等特色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药文化的魅力”,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走进药文化”,实现“产业与旅游的协同共生”。
中山药文化在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占据了“传统与现代交融、产业与文化共生”的独特位置,不仅为中山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品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与“产业动力”,也为大湾区中医药产业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中山模式”。作为人文经济学的内容,中山的药文化、医文化和产业健康文化值得人文社科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系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产业学院执行院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匡和平:以中山“名人文化”为抓手,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这预示着文化建设需要从“政府办文化”向“社会办文化”转变,需要与现代科技、时尚潮流、当代审美相结合,需要建立一个充满生机、鼓励探索、包容失败的文化生态系统。
中山市(古称香山)人杰地灵,自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建县以来,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名人资源构成中山独特的文化优势。中山文化的繁荣盛兴,需要以中山“名人文化”为抓手,在已开发的场馆建设、活动策划、文艺创作成效基础上,通过创新创造,以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方式来实现。
■一是推动内容创新,实现从“单一IP”到“文化矩阵”的升级。一方面,深化孙中山IP的现代表达。运用AR/VR/MR等技术,在孙中山故居及周边区域打造“穿越百年”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历史场景“复活”;策划《少年孙中山》等动漫、影视、网络剧作品,赋予历史人物以青春化的形象和故事。另一方面,构建“中山名人星系”。系统挖掘与梳理郑观应、阮玲玉、吕文成等中山籍或在中山活动过的历史名人、商业巨子、文艺精英的文化资源,形成主题各异、相互补充的“名人文化群落”。
■二是深化业态创新,实现从“门票经济”到“创意经济”的跃迁。
一方面,打造“文创中山”品牌。设立市级文创产品研发中心,与知名设计院校、机构合作,围绕孙中山文化资源、香山文化等元素,开发一系列兼具文化内涵、设计美感和实用价值的“中山手信”,以推动“中山装”等传统服饰的时尚化、生活化改造。另一方面,促进“文化+”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开发基于名人足迹的城市漫步线路和研学旅行产品;发展“文化+制造”,鼓励家电、灯饰等中山优势产业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提升品牌价值;发展“文化+数字”,开发以名人为主题的数字藏品、小程序游戏等。
■三是实施传播创新,实现从“单向宣教”到“互动共鸣”的转变。
一方面,构建年轻化传播体系。积极入驻B站、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用Vlog、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由年轻导游、学者、UP主等担当“文化推荐官”,以网言网语讲述名人故事,制造网络热点。另一方面,策划高端文化交流活动。持续办好“孙中山文化周”,并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可创设“孙中山世界青年论坛”等,将中山打造成全球华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精神朝圣地之一。
■四是强化主体创新,实现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创”的格局。
一方面,搭建社会参与平台。设立“中山文化创新基金”,面向社会征集“名人文化”活化利用的创意方案。另一方面,推动文化赋能社区。将名人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街区改造、公园建设和社区服务中心,打造“家门口的博物馆”“街角的文化故事”等,实现“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中山的生动实践。
通过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方式,有望让中山的历史名人“活”起来、名人文化“火”起来,进而真正实现名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许彤:以文化创新激发城市时代活力,推动香山文化传承与发展
传承与发展香山文化,不仅是落实中央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增强文化自信、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路径。
■一、深化教育研究,筑牢香山文化传承根基
香山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脉,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人文精神。推动其传承发展,首要任务是加强教育普及与学术研究。建议在本地大中小学课程中有机融入香山文化内容,通过校本教材、专题研学与社会实践,增强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认同。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设立香山文化研究基地,深入挖掘其历史脉络、文化精神与民俗特色,提炼与当代社会相契合的价值理念,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二、推动文旅融合,打造香山文化特色品牌
在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是激活香山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举措。应着力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以香山文化为主线的主题旅游线路,串联中山、珠海、澳门等地历史遗迹、民俗村落与博物馆,形成“香山文化之旅”“名人寻踪之路”等品牌项目。通过文化演艺、非遗体验、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增强游客的文化参与感与体验感。同时,积极运用VR/AR、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推动文旅产品数智化升级,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与传播。
■三、加强区域协同,提升香山文化影响力
香山文化是中山、珠海与澳门三地共同的文化遗产,贯彻落实“共建人文湾区”的战略部署,需深化区域文化合作,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建议推动中山、珠海与澳门等地建立常态化文化交流机制,通过三地联合举办香山文化论坛、艺术展览、商贸洽谈等活动,促进文化资源共享与香山文化品牌共建,将香山文化融入三地整体文化形象塑造,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四、弘扬名人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与凝聚力
中山人杰地灵,在这里诞生了影响中国近现代发展的政治、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经济等领域的众多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与精神是香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社会各界,组织开展香山文化论坛与典型宣传。用香山先贤赴北美、澳洲等故事,通过出版传记、打造沉浸式剧场、举办主题展览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述香山先贤“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事迹,弘扬其爱国、创新、开放的精神。强化“香商精神”的当代价值,激励大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树立文化自信与奋斗精神。
■五、引导社会参与,构建多元协同传承格局
文化传承需要政府引导,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应积极支持民间文化组织、行业协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文化志愿者投身香山文化的保护、研究与推广,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良性机制。鼓励社区开展香山文化主题活动,增强居民的文化归属感与传承自觉。同时,加强媒体传播与新媒体平台运用,制作高质量文化内容,扩大香山文化的公众认知度与社会影响力。
■结语
传承与发展香山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延续,更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深厚的文化动力。香山文化中蕴含的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与大湾区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通过教育奠基、文旅融合、区域协同、精神弘扬与社会参与,香山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助力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高地的坚实桥梁。
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会理事、香山工业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温国科:融合侨情侨力侨智 赋能香山文化创新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香山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创新发展,要立足中山实际,融合海内外丰富的侨情、侨力、侨智,推动香山文化研究迈向新高度。
■一、提升理论认知,结合侨乡实际深刻把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时代内涵。
一是要坚定创新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赋能中华文化,让人民更有精神力量。结合中山侨乡实际,应着力凸显香山文化研究的现实价值,如以文引侨,以文化侨,促进人文交流、吸引侨智侨资、宣传城市品牌,助力“百千万工程”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事业建设。
二是要重视研究主体的多元性,因为香山文化是中山、珠海、澳门等地居民与全球香山籍侨胞共同涵养而成的,具有独特的侨乡属性,其创新发展离不开“侨”,应将广大海外侨胞纳入重要的创造主体和传承纽带的范围,形成“内外联动”的格局。
三是要关注香山文化的活态性,其一直处在中西交融、内外互动的环境变化中,比如,香山人链接故乡与世界的重要站点是香港,往来交汇绝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持续深入开放合作的新时代,与世界各国大范围、多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常态,融入侨乡生活、生产中的海内外侨情、侨力等资源保持着极大活力,深挖这些流动的、跨文化的“侨资源”,有助于研究创新。
■二、拓宽实践思维,注重融合侨情侨力侨智助推香山文化创新发展。
一是拓宽研究视角,拓展香山文化“地方史+侨资源+世界网”功能。传统香山文化研究的“地方史”属性较强,多集中梳理本土化的名人、史、物,进一步创新要形成“全球香山”的视野,与海外侨团、协会、华人学者、学术团体加强联络合作,携手开展跨国、跨区域的比较研究、历史研究。
二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香山文化要广为人知,广泛争取支持创新发展的力量,在传播时要由“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对话”,一方面策划举办“国际香山文化节”“香山侨界青年发展论坛”等文化品牌活动,争取海外侨心、人心的共鸣。另一方面用好现代传播语言,以短视频、纪录片、微电影等新生代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香山文化的宣传推广,或借助研究成果讲述香山人勇闯世界、情系桑梓的故事,或联合侨界展示海外传承香山地区非遗、民俗、方言等文化的现象,让不同区域的更多群体关注、热爱香山文化,形成“香山世界”与“世界香山”的双向奔赴关系。
三是激发文化价值变现潜能,让香山文化的学术成果更多转化为服务社会,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能量。例如,可以将香山文化研究与侨项目对接、侨文化交流充分结合,发挥文化凝聚侨心侨智的作用。
■三、完善保障机制,营造激发香山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良好生态。
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各方的协同保障,包括政策、资金、人才等。香山文化的创新发展对内要整合融合中山、珠海、澳门、香港,甚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资源;对外要与海外侨社、侨团、侨胞联动互动,寻求更广泛交流合作。
总而言之,香山文化本源来自中华文明,特征存于侨乡大地,精神连接海外侨界,形成鲜明且独特的内涵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面对即将开启的“十五五”新征程,需要进一步以创造的激情和创新的勇气去推动香山文化创新发展,通过理论、实践、机制的革新,紧密团结联系海内外华侨华人华裔,共同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香山文化出新出彩,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贡献“中山力量”。
作者系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