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融合上,中山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整体布局,出台实施方案,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理论武装与服务群众的融合上,市委组织部统筹指导,市委社会工作部构建关爱凝聚新业态从业人员“组织覆盖—服务赋能—治理融合”全链条工作体系;市总工会打造“中国工人大思政课”中山样板,市妇联构建“六大引领”工作体系并创新“妈妈岗”灵活就业模式,团市委深入开展“青年大学习”“红领巾爱学习”等活动,市教育工委推出“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市国资委推动国企思政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市互联网行业党委持续擦亮“红心互联汇”品牌,大力培育和发展正能量网络名人,团结百位头部主播参与“百千万工程”成果展示、城市形象宣传等主题工作,覆盖粉丝群体超1亿,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在服务群众过程中,中山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里凝聚共识。无论是结合“百千万工程”赋能乡村文旅,还是创新“妈妈岗”缓解就业难题;无论是“理响兴中”平台年均超8000场宣讲,还是“中山发布”矩阵办结1.3万件民生诉求,都体现了在服务中引导、在解决问题中凝聚人心的工作逻辑。
■融合赋能:从“治理对象”到“城市合伙人”
思想的伟力,最终要转化为实践的活力。
中山市深化“一工程三行动”党建工作法,通过建立1371个暖蜂场所、开发“随手拍”小程序、开展“强蜂”培训等务实举措,将组织建在平台上,服务送进驿站里,更把参与治理的责任与荣誉交到骑手手中。三年来,已有31名外卖小哥被评为“先锋骑手”,15人获市级以上表彰,见义勇为、协助破案等事迹层出不穷。
这个过程,并非单向的政策灌输,而是一次有效的双向互动。这种转变,让骑手在参与中被看见、被尊重、被需要,自发地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
阵地建设上,中山同样善作善成。一方面坚守党校、红色遗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主阵地;另一方面,大力拓展线上新阵地:“中山+”APP下载量超500万,“红色文化网上行”吸引70万青少年,“职工Talk”“思政三分钟”等轻量化产品周播量达10万+,《我在中山有棵树》等系列短剧以青春语态传递正能量。
扎实的工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三年,中山先后获得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央网信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成绩突出账号等国家、省级荣誉29项,其中1个思政案例、2项优秀研究成果获得中国政研会表彰,7个思政案例、4项优秀研究成果获得广东政研会表彰,展现了新时代中山思想政治工作新成效。本次案例入选全国“十佳”,正是对中山坚持守正创新,探索“五个融合”模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的最佳印证。
如今在中山,网约配送员、快递员和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人员成了基层治理的“流动网格员”,“顺手的事儿”汇成了动人的文明风景。这生动表明,思政工作不在高高在上的说教里,而在穿梭的街巷、社区的舞台、网络的对话中,更在每一次被需要的时刻,在每一个被点亮的心灵深处。当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融入日常、贴近需求,便能如盐入水,有味无痕,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本报记者 徐钧钻 付陈陈
通讯员 钟轩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