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从加拿大回国的蒋黎黎决定移居三乡古鹤村进行艺术创作,未曾想会开启一段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欣喜的艺术人生,而她在古鹤村20余年的艺术实践,将自己从一名闭门创作的独立艺术家变成了将艺术融入生活、推动艺术疗愈的跨界艺术家,一名生活美学的践行者。在她对艺术孜孜以求而又不断创新探索的道路中,人生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延伸——她把个人艺术作品和工作室的陶器产品销售到了境内外,在香港、澳门、广州、珠海和家乡常州等地多次举办个展,反响强烈,粉丝们为寻访她而来到古鹤村,“东街里·和集”水到渠成诞生了。
时间把她带到了60岁的现在,她希望搭建“东街里·和集”平台,传播美好生活方式,推动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让艺术滋养人的心灵、丰盈人的灵魂,带动女性自我成长。
■回国后一门心思钻研陶艺
2001年,蒋黎黎从加拿大举家回流。同年7月,她住进了古鹤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她和家人因喜欢古鹤的山水和朴实与自然的环境,先是在古鹤村购买了一栋别墅,作为在内地的第二居所,后陆陆续续又添置了数栋房产,也就是现在“东街里·和集”所在。但之后并未常住。回国后,考虑到做陶艺工作室需要有较大的空间,她搬来了古鹤村,把这里作为个人的艺术创作空间,成立了个人艺术工作室。
蒋黎黎出生于江苏常州,父母都是画家,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让她也走上了艺术创作道路。她热爱艺术,自幼习画,后尤喜陶艺,在加拿大生活时就分别跟随不同国家的陶艺家们学习,并把家里的车库改成陶艺工作室,她创作的作品参加了当地的一些展览和艺术家集市。
回国后的前10年,钻研陶艺是蒋黎黎的主题,起初的两三年却一直在家人口中说的“烧钱”状态中,烧得她“心生焦虑”,因为她曾一度无法很好地掌控国内的陶泥和釉土。原因是当年国内的陶土等原材料还没有一定的标准及质量稳定的供应商,导致烧出来的成品经常出现各种问题。那时,村民看到的只是一个整天钻进破房子捏泥巴的“疯女人”,鲜少有人知道她究竟在做什么。直到2004年,蒋黎黎在一栋毛坯房重新建了一座1.2立方米的窑,经历了几年摸索和无数次实践后终于掌握了本地原材料的特性,从此开始烧制出满意的作品。
■从闭门创作到走进公众视野
在古鹤村的前面十多年,蒋黎黎认认真真、安安静静地创作,绝大多数古鹤村民并不了解这位“躲”在自己世界里的女人,而她,也似乎习惯了游离于主流艺术圈之外。朋友说,“你不能老是隐居在工作室烧制,也该出去亮亮相了。”于是2014年,一场名为“留白”的当代陶艺个人作品展在珠海开幕,这是蒋黎黎第一次面向公众专题展示自己的作品。
之所以取名“留白”,蒋黎黎认为展览只是自己阶段性的作品,未来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一切都是留白。她将陶艺与装置艺术结合,展览形式的创新,给观者带来了视觉与感官的亮点,甚至连艺术圈的人们也不禁疑惑:这个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东街里·和集”现在有部分客人就是从那个展开始认识蒋黎黎,然后找过来古鹤结缘的。之后,她分别于香港、广东、山东、澳门举办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个人艺术展,逐渐走进了公众视野。
2016年10月29日,“无界·有界——蒋黎黎艺术作品展”在江苏刘海粟美术馆隆重揭幕,蒋黎黎带着父亲一起出席了开幕式。回家乡举办个展,主要是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
蒋黎黎说,起初父亲提议回老家办展时,她是胆怯的,觉得自己的作品还不够分量、不够成熟。但父亲再三说起,想到母亲已经去世,不能让父亲留有遗憾,她便鼓起勇气答应了,随后为此筹备了数月。展出作品共88件组,其中油画26幅,国画22幅,陶艺作品30件组、家具设计10件组。这个展览在美术馆创下了非常高的参观流量,并且她为展览设计的家具在开展首日就被预订一空。蒋黎黎说,这场展览是自己艺术道路上的重要节点,展览把自己往上托了一下,让她被更多的人看见。
■参展作品把观众“看哭”了
2020年8月22日,由珠海市无界美术馆主办“生之境——蒋黎黎艺术作品展”开展,这次展览让蒋黎黎更强烈地感受到了与观众的互动,作品与观众的关系。蒋黎黎以生命状态为创作灵感,展出绘画、陶艺、装置、花道等80余件作品,由于展示形式独特,同样为展馆带来了很大的参观流量。
个展的名字叫“生之境”。蒋黎黎说:“美好生活中的作品也好,物品也罢,都是经意或不经意地打磨过的自然物。《生之境》是她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感悟,亦是她生活的方式与态度。”
让蒋黎黎始料不及的是,“生之境”这个展让不少观众看着看着就哭了,有的反复去看了好几遍,还有专程乘飞机从外地来看展的。观展中,有观者过来想跟蒋黎黎索要一个拥抱。由于反响强烈,主办方在开展10天后举办了观众见面会。见面会上,蒋黎黎再次深刻感受到了这种强烈的情感链接。她曾经历过两次癌症,一次是27岁,一次是31岁,那时候她居住在加拿大,还很年轻,经历了人生最艰难的阶段,但她挺了过来。她说,当经历过生死考验后你再去大自然,看那些花花草草,看它们开花和枯萎,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些感受会自然呈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我们所谓的作品,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艺术语言,艺术家只是运用材料与手法在讲自己的话而已。你表达的内容有可能被别人听到了、看懂了、触动了,所以观众会哭。”蒋黎黎说。
蒋黎黎现有的创作已彻底放下所谓的“界”,追求自在。她说,早期的学习与深厚的功底,到如今只不过是表达的技巧和个人语言,所以她的作品有时候是绘画,有时候是陶瓷,有时候配上了花道、空间设计等,形式不拘一格,也不追求有何定义。蒋黎黎说:“多变的表象背后正是饱尝生活酸甜苦辣之后如小孩般的超脱。”
■向公众传播美更有社会意义
更多的观众追随着她来到了古鹤村,他们好奇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和她的生活方式,并希望从她这里获得一些美学的滋养和生活的能量。在蒋黎黎看来,他们亲近她、追随她,是寻找一种心灵上的共情。她说,如果能用艺术、美学去影响、熏陶、滋养一部分女性,带动她们自我成长,培养兴趣爱好,那么她们的美学素养会影响下一代,因为美育是需要时间浸润的。这是蒋黎黎创建“东街里·和集”的初心。
在蒋黎黎看来,“东街里·和集”的诞生一切都顺其自然,它是从她的个人艺术道路上慢慢延展出来的,是在古鹤村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20多年前掉下的一颗种子,在古鹤村的泥土里生根发芽了。她希望“东街里·和集”成为一个平台,一个有艺术氛围的地方,让更多的女性慢慢感受美、获得成长。未来,她愿意抽身出来花更多时间去进一步提升创作:“在艺术领域还有一道道关口等着艺术家去突破,虽然我年龄不小了,但艺术家也许永远不言退休。”
文/图 本报记者 黄启艳 高倩荷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