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市自然资源局正式推行耕地保护巡查制度,向全市258个村下发耕地保护图,并建立多级巡查制度,预防产生新的耕地不合理流出,为即将推行的田长制提前做好衔接。
本报记者 李红 通讯员 王华丽
■人人心中要有“耕地图”
作为广东省中山市耕地保护田长制先行镇,三角镇正在推行网格化耕地保护制度,杨振强担任三角村村级副田长。当日巡查内容,他会录入广东省提前向试点区域开放的田长制APP。相比上个月,杨振强如今手里还多出一张市自然资源局下发的“耕地图”,清楚标明每个村的耕地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
杨振强负责巡查的耕地保护区域为三角村利生围、顺利围、缸瓦沙围和尤鱼闸边,面积约500亩,“骑电动车十来分钟就走完了,田地情况看得清清楚楚。”没有异常,田长制APP会记录他的巡查轨迹,若发现异常,他会将情况录入系统,并立即电话通知上级网格长。杨振强的工作,从2022年度10月底三角镇被列为中山市田长制先行镇之后就开始了。
在杨振强手机里的“耕地图”中,红、黄、蓝三色格标明了“禁止占用区”“严格管控区”及“日常管控区”。其中,禁止占用区应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严禁其他任何形式改变耕地用途;严格管控区应用于种植粮、棉、油、糖、蔬菜等农作物;日常管控区,在未办理用地手续情况下,严禁实施建设,严禁新增挖塘养鱼、种植苗木、种植果树、种植草皮,原地块合同到期后,逐步恢复地块耕地用途,以种植粮、棉、油、糖、蔬菜等农作物为主。
对照三种管控区,杨振强需要按照中山市新推行的耕地保护巡查制度进行巡查,村级巡查一个月至少进行两次。“不只我们巡查员需要做到心中有图,村民其实也需要。明年部分地块合同到期后,村里新发包的时候,会将这张图放进土地承包合同,让每位承包户也做到心中有图,严格按照耕地地类来使用,不会误投资。”杨振强说。
■“一村一图”巡查降低后期整改成本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衔接全省即将全面推行的耕地保护田长制,本月起,我市实施耕地保护巡查制度。根据《中山市耕地保护巡查工作方案》,镇街确立镇、村、组级耕地保护巡查长,镇街巡查长对本辖区范围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负总责,每月组织开展镇级耕地保护巡查抽查不少于1次;村级巡查长是耕地保护工作的直接负责人,每月对耕地全面巡查不少于2次;组级巡查长对其所属“责任田”数量质量负责,每周对其“责任田”开展不少于1次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制止报告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撂荒行为。各级巡查长组织辖区内耕地保护巡查,建立巡查台账。
巡查中,为了让各镇街领导干部、村民均能准确了解耕地保护范围及管控要求,市自然资源局创新性地开展耕地保护带图入村工作。“经与各方多次沟通协调,最终确定巡查范围,并统一对全市所有村分别制作巡查一张图下发。”市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科负责人介绍,市自然资源局充分考虑镇街“飞地”情况,与各镇街、村充分对接后,最终将全市258个村范围内耕地范围全部下发,一村一图,确保全市耕地巡查全覆盖。
“提前发现并制止耕地上出现的‘非粮化’‘非农化’行为,避免形成耕地卫片与执法卫片图斑,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可以减少村民损失和后续整改的经济成本与行政成本。”该名负责人认为,我市在推进田长制前提前落实耕地保护巡查制度,能够从源头遏制耕地不合理流出行为,真正起到预防作用。
另据了解,2022年度中山实现耕地恢复7971亩,根据中山市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成果,年度实现耕地流入4867亩,为我市实现年度耕地“进出平衡”和耕地总量平衡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