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李红 闫莹莹
图/本报记者 夏升权 冯明旻 黄艺杰
“绘绿”有蓝图
绿美生态结硕果
为引领绿美生态建设,中山细致制定了一幅“绘绿”蓝图。
中山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挂帅的领导工作小组,率先印发绿美中山行动方案、实施方案,率先出台奖补激励政策,累计下达首批奖补资金近1400万元。编制《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公园与绿地体系专项规划(2020-2035年)》等规划文件,搭建“一环三带多节点”的市域公园与绿地体系。
为提升绿美生态品质,中山大力推动“植绿”工程。在全省率先并超额完成省下达林分改造任务。林分优化任务完成8125亩,省任务完成率达118%;新造林抚育、中幼林抚育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累计已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145公顷,超额并提前完成省下达的“十四五”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开展万棵榕树进乡村、“见缝插绿”专项行动。组织开展义务植树主题活动超351场,种植绿化苗约8.6万株,种植榕树超9000株。严密守护好传承地域文化、乡愁记忆的全市1234株古树名木,首次投入市级财政资金试点购买古树名木保险。
为守护绿美生态成果,中山大力增强“护绿”意识。全市设立市镇村三级林长882名,各级林长责任区域全覆盖。落实村级监管员186名、镇村级专职护林员184名,实行网格化管护。历史违法图斑综合查处整改率达97.7%,进度位居全省前列。严控使用林地审批,在保障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前提下,将原定使用林地面积76.69公顷压减到65.28公顷,节约近15%用林指标。
生态环境 持续改善
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我市持续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全面铺开,迎来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2023年前三季度,我市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为90.5%,累计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城市排第10位、珠三角第4位;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连续多年优良达标,2022年国控主要入海水道水质均为Ⅱ类、国控以下主要入海河流水质均实现优良,城市水质综合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四。
我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增加至8700吨/日,保持“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并留有应急处置能力;新增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利用处置能力10万吨/年,安全处置率均达100%。
【镇街亮点】
火炬开发区:
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掀起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新风尚
火炬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赖文盛在会上介绍,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万棵榕树进乡村”和“见缝插绿”工作部署,火炬开发区再动员再部署,广泛开展“万棵榕树进乡村”特色主题活动16场次,掀起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新风尚。
火炬开发区坚持整体推进,打出绿美“组合拳”。做好“服务员”,通过整合榕树宜栽区,统筹组织植树活动,做好苗木供应、植树工具、技术指导等后勤工作,为“万棵榕树进乡村”提供坚强保障。推动“长久美”,将600余株新种榕树和40株榕树古树一并纳入管护,充分发挥林长巡林管护制度作用,并委托第三方加强专业管养,制定养护作业方案,全面巩固绿化美化成果,推动“一时美”变“长久美”。
坚持全员联动,营造绿美“大环境”。领导干部、社区林长深入林边、村边、河边、景区边,摸排榕树宜种宜栽区,制定工作计划,落实栽种任务,充分落实林长职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宣传动员,联合政企、师生、群众走进校园、公园、乡村、企业等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将绿美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给民众,形成“人人投入、个个出力”的鲜活局面。如在八公里河绿化公园种植75株细叶榕,规划打造榕树公园,让其成为老百姓休闲乘凉好去处。
东区街道:以绣花功夫提升主城区绿美环境
东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黄沛华在会上介绍,东区街道将绿美中山生态建设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精准谋划、广泛发动、持续推进,用绣花功夫提升主城区绿美环境。
东区街道因地制宜开展义务植树,常态化开展“万棵榕树进乡村”“见缝插绿”等义务植树活动。今年3至5月,共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18场,800多人次参加。
今年,东区街道投入资金约220万元,通过精心选址、科学设计、优选树种,全力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截至5月份,东区街道完成1000亩森林精准提升种植改造,超额30%完成市下达的任务。接下来,东区街道将开展3年5次抚育工程,确保树木成活率达98%以上。
今年,东区街道补种苗木2270株,确保大街小巷树草长绿、美丽长在。同时,结合“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积极推进“四小园”创建工作,从每家每户、街头巷尾做起,至今年9月份成功打造47个“四小园”,以“小切口”促进乡村颜值“大提升”。
结合林长制宣传月活动,东区街道推动绿美建设进社区、进校园,组织开展有奖问答、专题文艺晚会等活动,用创新形式开展宣传,倡导群众做绿美东区生态建设的宣传者、建言者、践行者,营造爱绿护绿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