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10月中旬,中山国昌荣电子有限公司增资扩产项目(简称“国昌荣项目”)也在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南朗工业区实现“拿地即动工”,困扰该公司多年的增资扩产空间难题也在“工改”的政策助力下得以迎刃而解。
本报记者 何腾江 柯颂
■“工改”政策助力 让企业留下来
今年以来,三角镇加强与农商行、农行、工行等银行的合作,组织多场“工改”银企对接会,搭建企业与银行的沟通与合作平台。银马纺织也与银行签订了“工改”融资合作意向协议,为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在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成立于1987年的国昌荣公司同样遇到了像银马纺织类似的难题。该企业不仅是较早进驻南朗工业区的企业之一,还发展成为翠亨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标杆企业,尤其在高密度互联HI电路板、高多层电路板等方面具有核心优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均具有知名度和竞争力。
中山国昌荣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军林告诉记者,在推动南朗工业区“工改”过程中,翠亨新区工改专班在做好本土优质企业增资扩产的工作的同时,了解到国昌荣公司的情况后,迅速与企业进行对接,并与翠亨新区投资促进局联动,专门成立了国昌荣项目工作小组,帮助企业破解增资扩产的空间瓶颈。
目前,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工改专班通过整合南朗工业区低效工业空间50亩打造国昌荣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6亿元,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6亿元,拟建设多层及高密度印刷电路板生产基地,打造“无人工厂”和“关灯生产车间”,曾经的低效产业空间,将向数字化智能化产业空间转型。
■“工改”政策发力 让企业增资扩产
作为全市首个编制低效用地再开发方案项目的科立泰电器有限公司项目,在推进改造的过程中,遇到了原有个别租户“狮子大张口”、漫天要价、不肯搬迁的难题。
“得知这一情况后,市下派三角工作组主动为我们分担压力,与该租户商谈,讲明‘工改’大局大势,讲清合理补偿的依据。”科立泰负责人柳先生介绍,经过长达4个月10余次对该租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请业主方支持配合,最终在7月底促成双方签订书面协议。目前,科立泰电器有限公司改造项目已完成首期拆除并动工建设。
记者了解到,中山市科立泰电器有限公司采取权利人自主改造方式实施全面改造,改造后将建成创新产业园,容积率不低于3.4,总建筑面积不小于136000平方米,改造后年产值将达到65000万元(约1221万/亩),年税收将达到1065万元。
“工改”政策发力,让企业放心留下来增资扩产,成为中山企业发展的缩影之一。像国昌荣项目,“工改”专班利用周末2天时间,就与企业研究敲定了项目推进路径及落地时间节点,编制了项目改造方案,决定利用离企业原厂址约1.5公里的“工改”地块,为企业增资扩产项目落地提供空间。
近年来,中山市先后出台《中山市旧厂房升级改造实施细则》等政策和指引文件,支持“工改”地块解决用地手续问题。翠亨新区借助“工改”政策,完善南朗工业园的改造实施地块用地手续,并通过公开出让(招拍挂),解决国昌荣公司增资扩产的用地需求,打通了国昌荣增资扩产计划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翠亨新区也顺利留住了优质企业。截至目前,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已有77家腾挪企业全部完成搬迁,其中7家规上企业全部留在中山(6家在翠亨新区、1家在民众街道)。
■“工改”政策聚力 招引更多优质企业
“市里给了这么好的红利政策,如果只是做一个漂亮的厂房,就太浪费了。我们的产品主要还是面向国内,但我们也积累了一些‘走出去’的经验。”位于横栏的山燕工业园负责人介绍,由于横栏镇工改专班前后走访企业达16次,主动靠前服务,建立市镇联动“绿色审批通道”,提前对项目的竣工验收资料进行预审等工作,因而让工改项目大大加快。目前,大湾区梵度产业园一期项目的两栋厂房已基本建成,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公司投资了约2000万元购置新的生产设备,即将投产。二期项目将建设员工宿舍等配套设施,已在规划设计方案中。
“工改”政策聚力,让企业不但主动留下来,还招引了更多的优质企业。记者了解到,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工改专班还开展“一对一”精准腾挪服务。为实现腾挪管家精准服务,始终坚持上门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摸排搬迁腾挪企业需求并记录入库,基于翠亨新区腾挪载体资源为腾挪需求企业实现精准匹配,现已累计服务超92家腾挪需求企业。
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工改专班负责人还表示,为了招引更多的优质企业落地,正高标准谋划“工改”腾挪园,采取国企牵头建设高标准腾挪园,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腾挪空间,已谋划横门清洁能源产业腾挪园、翠城3号·元山智造园共2个腾挪园,总用地超过150亩,以务实的工作写好“工改”服务的“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