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九星 徐世球 吴森林
文/本报记者 付陈陈 图/见习记者 张景天
自2022年10月,深圳与中山同步印发《深圳中山战略协作第一批重点事项(项目)清单表》,明确将以市场化方式共建深中合作创新区以来,一场跨越珠江口的产业协同热潮便在此展开:深圳企业带着技术和订单“过海”设厂,本土龙头借势扩建智造基地,闲置土地借政策东风变身“产业新巢”……102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图景正徐徐展开,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本。
■深圳企业“跨海”而来,享受“出门即供应链”便利
驶出南中高速民众出口,车行数分钟,一座凝脂色的现代化工业建筑群跃入眼帘——这里便是洲明科技中山智造基地。这座坐落在深中合作创新区的现代化园区,占地约195.7亩,建筑面积达26.55万平方米,自2024年底建成投产以来,已成为区域内的产业新地标。
车间里,Mini LED芯片在精密产线中流转如星,机械臂以精确的节奏灵活舞动,仿佛在编织一场充满无限可能的科技之梦。这里不仅是洲明LED照明业务的全球总部,更是其LED光显智造基地,与深圳福永总部、坪山智造基地、惠州大亚湾基地共同构成“四足鼎立”的全球化智造网络,彰显着企业的雄厚实力与战略布局。
“选择中山,是看中了‘深圳研发+中山制造’的黄金组合。” 洲明科技中山负责人廖先生坦言。作为业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LED显示与照明双产线、复合增长率近30%的企业,洲明面临着产能扩张的迫切需求。然而,深圳日益攀升的土地成本与有限的发展空间,成为制约其产能提升的瓶颈。“中山邻近深圳,拥有广阔的产业空间,能满足我们发展的迫切需求。更重要的是,中山是全球灯饰及LED照明产业集群基地,从芯片封装到驱动电源,半小时车程内就能配齐所有零部件,这与我们的LED照明业务高度契合。”
■“空间革命”释放乘数效应,“家门口”实现增资扩产
在深圳企业“跨海”拓展新机遇的浪潮中,中山本土企业同样借势而上。依托深中合作创新区充裕的土地资源与广阔的产业空间,它们正加速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朗斯家居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例。
走进朗斯家居智能制造产业园,9层高的现代化厂房内,长达200余米的玻璃自动化生产线正匀速运转,切割、磨边、打孔、钢化等工序一气呵成,全程仅有4名技术人员监控设备运行。“这条产线,白班加夜班一共9人,24小时就可生产6000件玻璃。”朗斯家居制造中心总经理高仕武的介绍揭开了这座1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的效率密码,新园区采用“垂直工厂”设计,单层1.8万平方米、300米长的车间相当于一整间传统工厂的面积,材料搬运距离缩短60%,订单交付周期大幅压缩,“黑灯”生产与低谷用电的模式,更让生产成本显著下降。
眼前高效运转的现代化生产场景,与其位于火炬高新区的旧厂区形成鲜明对比。高仕武介绍,2024年11月,新园区正式投产,产能大幅提升,以淋浴房为例,新园区设计产能达200万套,较旧厂翻倍。除了生产效率的飞跃,朗斯家居还依托新园区的空间优势,实现了从包装材料、原材料加工,到表面处理、成品组装的全流程一体化,过去依赖外协的关键工序如今已实现100%自主可控,曾经加急需要7天才能完成的订单,如今仅需3天即可交付。
新园区的“空间革命”,正通过深中通道释放乘数效应。高仕武算了一笔账:物流时效提升后,珠三角供应链响应成本降低10%。更直观的变化发生在成交转化端——广州深圳的别墅客户驱车1小时即可参观工厂,“硬核”的生产实力与写字楼般的生产环境,让信任度直线上升,客户当场下单率达100%。
站在21层办公楼俯瞰,朗斯家居的新园区已融入深中合作创新区的产业矩阵 ——彩迅、比亚迪等优质企业环绕周边,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但企业的战略布局不止于此:美国分公司已启动海外市场拓展,国内业务则向酒店整装、康养项目延伸,试图在房地产、零售、互联网整装等领域“遍地开花”。
■“园中新巢”,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沃土”
在深中合作创新区的建设热潮中,既有如洲明科技、朗斯家居这样拿地建厂的实力企业,也有通过“拎包入住”模式突破发展瓶颈的中小型企业。作为中山首批高标准厂房示范项目之一,离朗斯家居新园区仅1公里的众富科创园,正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可攻、退可守”的成长沃土。
2019年,中山出台《关于支持和鼓励高标准厂房和工业大厦建设的实施细则》,打破了此前工业厂房在建设高度等方面的限制,并明确“增容不增地价”,众富科创园项目得以乘着政策的“东风”扬帆启航。短短4年内,该项目顺利完成了一期、二期建设,18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中,一个集总部办公、研发生产、商务展示、生活配套于一体的高标准产业空间拔地而起,成功吸引了威旺半导体、英备特电气、科乐添电器等31家企业入驻。
威旺半导体这家从深圳搬迁而来的半导体科技企业,2022年5月签约后,仅用两个月便完成产线搭建,同年7月实现投产。不到一年,一座现代化半导体封测基地已然落成,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推出。其总经理叶林旺算了一笔账:相比自建厂房,入驻园区节省了至少18个月的建设周期与30%的初期投入,实实在在降低了企业的发展门槛与成本。
如果说政策解决了“空间从哪儿来”的问题,那么完善的配套服务则为“企业如何留”给出了完美答案。众富科创园引进了深圳优质物业公司的先进管理模式,这里不仅有标准化厂房,还贴心配建了自助餐厅、便利店、咖啡厅、篮球场、员工宿舍,甚至台球室、棋牌室、网咖等休闲空间,覆盖员工“吃喝玩乐住”的生活场景。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入驻,园区正实现从“空间载体”向“产业生态圈”的华丽蜕变。
■产城提质,
“岭南水乡”变身科创新城
从岭南水乡的大沙田到现代化产业新城,深中合作创新区在政策引领与资源赋能的双重驱动下,于2024年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发展答卷:重点推进的9个公基建项目正筑牢区域发展的“硬支撑”,40个产业项目的落地实施则加速着“空间重构”与“产业提质”的双重变革。
一组数据印证着改革成效:2024年,火炬高新区招商引资成绩斐然——签约投资额超310亿元,占全市四分之一;签约项目达169个,居全市镇街首位,其中新引进项目80个;10亿元以上项目9个、亿元以上项目66个,各项指标在各镇街中遥遥领先,成为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今年6月10日,作为中国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行业的领军者,深圳基本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中山基本半导体公司成功竞得封装产线项目用地,建成后年产可达100万只碳化硅功率模块,将有力推动火炬高新区集成电路新材料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一批批高端项目的到来,正提升这块土地的“含金量”。
深中合作创新区的发展路径,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园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打破镇域边界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以高标准园区承载高质量产业、用市场化机制激活要素流动,最终构建起“产业协同、创新共享、生态融合”的新增长极。
深中通道是推进深中产业一体化的“黄金纽带”,现代化产业园区是深中产业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北大汇丰智库副研究员程玉伟表示,中山连片打造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不仅在于“腾笼换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能够打造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范例,激发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