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下载PDF
 A03版:新闻 新闻列表
~~~——答案就藏在企业家们朴素的表达里

 
2025年07 06
乙巳年六月十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3版 2025年07月06日 新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30个重点项目为何集体落子中山?
鸿利达模具高科技生产线。 本报记者 明剑 摄
  本报记者 付陈陈 高倩荷 陈雪琴 江慎诺 王蔚然 张倩

  “选择中山,就是选择与大湾区机遇同行。”

  “我在这里看到了潜力、热情和值得信赖的人。”

  “我们希望联手中山打造‘基因治疗之都’。”

  ……

  6月30日,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会、广东国际侨界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上,3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涵盖高端制造、科技创新、光电光学、文旅康养等多个领域,预计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站在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的新起点,当“区位优势”不再是唯一标签,中山究竟靠什么让华利、圣湘等龙头“来了就不想走”?又是什么让这些重点项目扎堆落地?

  答案,就藏在企业家们朴素的表达里——他们选择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现在,更是一座城市的未来;他们看重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便利,更是产业生态的“确定性”。

  ■深耕者证言

  从“扎根”到“标杆”的中山密码

  “二十一年前,我怀揣着制鞋梦想,从台湾来到中山火炬高新区,从一家小代工厂起步,逐渐成长为行业全球标杆企业。”华利集团董事长张聪渊的发言揭开了企业与城市共生的序幕。

  作为从中山走向全球的制鞋巨头,华利集团如今所在的火炬高新区已汇聚15家上市公司,其总部项目今年4月动工,70%地块用于绿化共享,诠释着“产业与城市共融”的发展理念。张聪渊直言,中山完善的产业配套与重情重义的营商文化,是企业腾飞的基石,“选择中山,就是选择与大湾区机遇同行”。

  与华利集团同样见证中山发展的,还有音乐部落(欧科电子母公司)创始人Ulrich Bernhard Behringer。35年前,他带着一个梦想和一套工具箱来到中国。“那时的我既不富有,也没有任何商业经验,只是一个想改变世界的音乐人和工程师。”21世纪00年代初,Ulrich Bernhard Behringer在中山白手起家,创立了Music Tribe——一个涵盖Midas、Behringer等品牌的大家庭,并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将全部全球制造业务从德国和英国迁至中山。“人们说我疯了。但我在中山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潜力,热情,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值得信赖的人。”

  在中山市委、市政府“如家人般”的支持下,Ulrich Bernhard Behringer打造了全球首个工业5.0组织和最敏捷、以人为本的工厂。当前,他们还重资投入中山马鞍岛——计划建设打造一个集创作者与客户体验中心、人才公寓与生活区、先进研发实验室以及工程师与艺术家共创的全球枢纽。

  ■新势力落子

  多元产业矩阵勾勒产业升级“新坐标”

  如果说“老企业”的持续加码是中山产业的“压舱石”,那么此次签约的30个重点项目,则勾勒出城市产业升级的“新坐标”。

  在生物医药领域,由饶毅教授创立的基因治疗企业华毅乐健,将中山翠亨新区作为布局大湾区的唯一基地。公司以肝脏基因递送为切入点,自主研发了全球领先的高效载体平台,产品管线有血友病A、代谢类疾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华毅乐健CEO王洪媛表示,中山是大湾区核心的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且十分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此前企业曾专门走访翠亨新区相关产业园区,营商环境、配套设施、产业集群和生态,都很符合企业发展的期望。“我们希望联手中山打造‘基因治疗之都’,服务全世界的患者。”王洪媛说。

  同样释放深耕信号的还有鸿利达集团。作为模塑智造领域龙头,该集团在中山已落地4家公司,此次企业加大投资,将强化“模塑一体化”模式,重点拓展医疗器械、低空飞行器等高端领域。行政总裁蔡俊杰强调,深中通道通车后,翠亨新区的区位优势与“制造业强市”的政策形成双重利好,政府在技改补贴、用地保障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更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扎根中山发展的信心。未来3至5年,鸿利达将继续深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全力打造行业标杆工厂,并与本地行业龙头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产业链升级

  产业生态与营商环境坚定发展信心

  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又一签约项目,圣湘生物在中山的战略布局展现出了其扎根中山、深耕大湾区市场的坚定决心。

  其执行总经理彭铸介绍,此次签约是今年初完成对海济生物的战略收购后,企业与火炬高新区的再次“牵手”。企业计划在中山进一步加大投入,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技术能级的升级。圣湘生物将加速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并建设智能化、规模化新产线,进一步做大做强在中山的业务。彭铸坦言,从产业基础与地缘优势来看,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火炬高新区更是国家级高新区,拥有坚实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完善配套及显著区位优势,能有效辐射广阔市场。在营商环境方面,中山各级政府“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的服务效能令人印象深刻。

  深圳长微科技总经理吴俊杰也深有同感。“中山的政府非常热情,工作人员服务周到,办事效率极高,这超出了我的预期。”他坦言,正是这样的营商环境,让他对中山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谈及选择中山的原因,吴俊杰表示,深中通道的通车使得中山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深圳创新+中山制造”模式,也非常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

  目前,该企业已在中山火炬高新区拿到20亩地,计划总投资5亿元,年产值目标设定为6亿元,预计一年半即可投产。项目将围绕功率器件的研发和硅半导体的生产展开,充分利用中山的产业集群效应和交通便利条件,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发挥侨乡优势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活动当天,备受瞩目的2025年广东国际侨界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侨创赛”)同步启动。这是全国侨联系统首个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专项赛,也是中山以特色“侨力量”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的生动实践。

  “我是中山人,所以我希望通过侨创赛将海内外尖端技术、优秀人才、创新项目和资本引入我的家乡,为中山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这已是广东省侨联兼职副主席、广东国际菁英会主席胡智荣连续参与的第5次侨创赛。在他提供资源、资本的大力支持下,赛事不仅成为链接全球侨界创新资源与中山发展的重要桥梁,更在推动产业升级与科技转化方面结出累累硕果。

  中山作为著名侨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5年来,侨创赛充分发挥侨界纽带作用,显著提升了中山对海外创新人才和项目的吸引力,有效发掘并引入了众多优秀团队,成功构建起一个拥有3000多个优质项目的庞大资源库。”胡智荣表示,随着赛事影响力持续扩大,侨创赛于去年成功升级为省级赛事,吸引包括广东省侨联在内的多家省级单位鼎力支持,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等重量级基金公司积极参与。

  “这4届以来,落户中山的创新项目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赛事引进的项目对中山科技创新板块产业升级和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转折性作用。”在胡智荣看来,全球产业版图不断重塑的当下,创新和人才是产业角逐的关键,也是中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因此,他相信,在大赛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要素的加持下,以及中山通过“工改”腾挪优质产业空间的吸引下,还有深中通道带来的便捷交通,各个领域的人才和创新技术都将汇聚到中山,助力这座城市塑造更大的产业竞争优势。

  “侨创赛与招商推介大会同期举办,让我清晰看到了三大机遇。”身兼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与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的范丛明指出,在中山十大产业布局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企业正深度扎根——不仅有大批企业选择落地中山,更有不少本土企业家主动走出中山,加速向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拓展投资版图。“这表明,深中一体化发展正在加速实现。”他坦言,这种“上午在中山、下午在深圳”的“同城化”运作模式日益普遍,两地企业界限渐趋模糊,形成深中协同发展的独特标签。

  范丛明进一步分析,依托中山成熟的制造业基础与完善的产业配套,香港、澳门等地企业亦看好深中一体化带来的商机。而同期启动的侨创赛,正是人才引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通过这场赛事,能吸引来自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全球多地的人才参与。”他强调,中山在制造业领域积淀深厚,但未来产业升级亟需更多人才支撑。因此,借助大赛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最终推动人才扎根中山,将加速形成深中一体的人才集聚效应,为两地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当前人工智能浪潮正盛,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理应转化为实体产品,真正走向市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的范衠认为,不少高校的科研项目存在“困于实验室”的难题,难以实现产业转化。此次侨创赛作为全国侨联系统首个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专项赛,能为各项目团队搭建交流平台,促使更多创新想法碰撞迸发。尤其对于参赛学生而言,这类赛事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市场应对能力,为后续科研发展提供更贴合实际的方向指引。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