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要闻 新闻列表
~~~——

 
2023年06 14
癸卯年四月廿七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44  服务市民 引导生活
  A02版 2023年06月14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拉动消费、扩大就业,“夜经济”让中山越夜越美丽,但隐忧乍现——
新“夜”态不能只是复制粘贴
市博览中心夜市人气火爆。记者 黄艺杰 摄
市民在逛夜市。记者 黄艺杰 摄
沙岗墟文化广场夜市。记者 冯明旻 摄
  前不久,百度地图联合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共同发布《2022年度中国城市活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生活出行强度指数方面,中山以3.130位列第3,其中夜生活指数为1.983,“夜中山”特色消费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追捧。

  当下,中山各镇街“夜经济”全面开花,各式各样的夜经济持续蓬勃发展。入夜,街头巷尾的各类消费主体升腾浓浓的“烟火气”。霓虹闪烁的“夜经济”,延长了场所营业时间、拓展了经济活动空间、扩大了产品服务供给,成为人们生活日益丰富的缩影。发展“夜经济”,不仅拉动了消费,也扩大了人们的就业面。但如何让“网红夜市”持续“长红”,仍需做更多功课,才能中山这座城市越夜越美丽、越夜越长久。

  记者 陈雪琴

  年轻人唱主角,创业增收两不误

  从绿植到文创手工,从凉茶到钵仔糕,从粤语经典老歌到摊主直播……各式各样的轻松愉快,都在中山的夜市上演。“要不要来一杯手打柠檬茶。”6月10日晚上7点,市博览中心夜市“炸囍”摊位上一片忙碌,见有新的客人前来,丹姐忙碌的同时还不忘热情招呼。

  2021年,丹姐和几个年轻人,穿梭在珠三角各个城市,开启了摆地摊生涯。每天中午1点左右,丹姐就会采购好食材,3点左右准备茶饮茶底,然后将切好的柠檬、茶底等分类装进保温箱,并把出摊需要用到的物料,包括凳子、桌子、设备搬上车。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赶往夜市出摊。

  丹姐见证了中山夜市人气高涨的过程,最高峰时候,她一天卖出过800多杯柠檬茶。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丹姐已经在东区和神湾开了两家线下实体店,除了主打经营柠檬茶外,作为澳门人的丹姐,还兼顾经营澳门特色小吃、承接团餐等。和丹姐一块做生意的“囍哥”,曾在沙岗墟夜市摆摊,创下一小时1000元的营业额。

  放眼望去,各摊位都整齐划一,大家穿着同样的衣服,用着同类型的宣传展板。在这群人背后,是中山市友信友和营销策划公司(下称“友信友和”)公司统一运营管理。“青年人需要积累社会经验,我们只是给他们一个创业平台。”友信友和的法人隋沐轩是个“90”后,也曾有过摆地摊的经历,也是在这一过程发现了商机。

  “整个博览中心有200多家摊位,摊主平均年龄约32岁,大部分都是‘90’后。”在隋沐轩看来,大家能够轻成本在夜市创业,是因为他们在经营夜市过程中既吸取了创业经验,也刺激了消费,同时增加了收入,是一件“双赢”的事。

  多措并举,期待让网红经济“长红”

  华灯初上,紫马岭草地音乐会点燃了东区的烟火盛夏,现场乐队、歌手上演潮玩电音派对,一首《爱人错过》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大家挥舞着手中的荧光棒,跟着音乐节奏放松律动,身处大自然的市民奔赴一场视听盛宴。音乐、灯光、彩色泡泡、创意集市等系列元素,不仅带旺了东区街道的“夜经济”,也点燃了东区街道的“烟火气”。

  为打造更接地气的“夜经济”,黄圃镇也拟在新丰北路一带打造特色美食街,满足消费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在小榄的盛丰夜市街,地道的螺蛳粉、烤生蚝到小龙虾、鱿鱼串等热门小吃,都深受市民追捧,不少摊位前甚至出现“一位难求”的现象;坦洲新晋 “渔家·港湾”夜市,经过3个月的改造升级,旧船厂“变身”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成为“夜经济”一道亮丽风景线……

  从传统夜市、地摊到商圈,越来越多样的消费形式,让全市“夜经济”多点开花,也让城市的夜晚越夜越美丽。为让网红经济持续“长红”,中山各个部门也持续发力,多措并举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更加安全、整洁、有序、文明的消费环境。例如,中山市商务局派发滴滴出行、T3出行、哈啰打车等平台满减消费券,以及餐饮和零售满减优惠券;为解决夜市烧烤油烟污染问题,中山市生态环境局以政策倾斜、财政补贴、技术顾问等方式,鼓励夜市烧烤摊位加装静电油烟净化装置等。

  除政府发力之外,第三方也助力夜市更加规范。“所有集市我们都统一管理。”隋沐轩表示,目前他们公司主要管理市博览中心集市、湾区彩虹潮流集市 、三角大信集市等,管理着大小500多家夜市摊贩,每个集市他们都安排了专人管理水电、维持现场秩序和及时清理集市垃圾等,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干净的夜市环境,让“网红夜市”持续“长红”。

  记者手记

  网红夜市需“各美其美”

  晚上8点,一场暴雨将夜市的“烟火气”浇灭,豆大雨点啪啦啪啦打在伞篷上方,前来夜市游玩的游客全都挤到邻近的帐篷中。夜市的喧闹与繁华仿佛戛然而止,空荡荡的过道中,只有管理人员撑着伞在雨中检查线路。

  摊主贺生辉在市博览中心附近本就经营着实体店铺,现在他看中夜市带来的利好,也前来摆摊,想借着这网红经济扩大自己绿豆饼的知名度。去年生意最火爆的时候,贺生辉一小时创下了3000多元销售额的纪录,但随着网红集市越来越多以及天气逐渐变热,他的销售额出现了明显下滑的情况。

  贺生辉并非个例,记者走访城区几个网红集市不少摊主反映出现类似情况。集市扎堆出现分散消费人流也许只是表象,细究其原因,每个集市千篇一律,没有各自特色也许才是“痛点”。因此,各地利用好本地特色,打造“各美其美”的网红夜市,也许才能持续让“网红夜市”变“长红”。

  事实上,打造“网红夜市”,其他城市的案例或许也值得借鉴:

  随着淄博烧烤的“爆火”,当地政府火速反应,迅速出台相关措施——青年驿站提供打折服务;严查出租车司机宰客;新增21条定制烧烤公交专线;在“烧烤专列”上给游客准备了礼品和旅游指南等,让这座城市持续“出圈”。

  甘肃兰州依托黄河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重点打造夜食、夜购、夜游等多业态并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

  江苏徐州文旅品牌以突出“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为主题,精心打造了一批夜间特色旅游产品。

  上海加快建设“上海市夜间经济精细化治理示范区”,构建政企协共管共治“夜经济”发展新模式。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