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山土地利用碎片化、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历史遗留问题,中山全面吹响打赢打好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的号角。同时,三乡、黄圃等国家和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正整体开展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通过科学腾挪空间、优化土地布局,探索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共同繁荣,为中山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打下扎实“地基”。记者 李红
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近日,黄圃大岑千亩连片“集转国”政府收储项目接连有项目土地摘牌和破土动工,为整个区域带来勃勃生机。从黄圃镇大岑工业区的堤围望过去,下午四点多的桂洲水道,波光粼粼。堤围外临河的一片违建锌铁棚已经拆除,带来了宽阔的视野。
在不久前,堤围内外还均为低矮的锌铁棚。堤围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突出,带来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堤围内,居民村居挨着锌铁棚工业园,生产、生活夹杂在一起。如今,通过“增减挂钩”腾挪再造和低效工业园改造,将实现“地尽其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如江河边不宜建设,就复原作生态用途;工业区内用地更适用于产业建设,就尽力实现连片发展。腾挪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也将结合“工改”,帮助产业用地实现连片发展。
视野从北往南移,来到三乡镇古鹤建材城。此处连片的锌铁棚厂房挤压在主干道G105和加密八线的夹角中,现场杂乱,经济总产出较低。而翻开土地整理名册,此区域共涉及11宗用地,既有国有建设用地,也有集体建设用地,其中又分工业用地和商住用地,各种土地可谓“星罗棋布”。
针对这一片区,三乡镇充分利用“工改”政策利好,通过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手续、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土地分割、土地改变用途以及土地合并等多种方式,将11宗用地整合为3宗用地,对工业与商住区域重新布局,实现空间功能优化。目前区域内首个产业项目中医药产业园已开工建设,一期工程预计年内封顶。原有的一块商住用地改为商业用地后,从原来位于混杂区域调整到独立一角。展望之下可以想象,这里未来将发展成一个有成熟配套的产业聚集区,整块区域形成布局清晰的产城融合生态模式。
过去,“自下而上”为主导的城镇发展模式,导致中山城镇空间扩张迅速,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低。如今,中山试点区域都将利用“三旧”改造项目调整优化整治区域内的建设用地结构和空间格局,促进土地整合和功能再造,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
科学腾挪,推动耕地集中连片
节约集约用地,不断提高用地效率,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土地,农业现代化同样要保证土地数量和质量。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全国耕地保护任务目标为18.65亿亩,保持到2035年不变。确保耕地数量不能减,一系列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各地只能通过“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占优补优”等政策来解决重大项目占用耕地的难题,以保证耕地数量不减,耕地质量不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则尝试通过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和垦造水田等探索,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的集中连片,通过科学腾挪达成更高质量的耕地保护。
2021年1月,三乡镇成功入选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在试点实施方案中,三乡镇通过科学腾挪促进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能够更好地推动耕地规模化、农业现代化,也为重点建设项目腾挪空间。
而在黄圃、坦洲、民众三个省级试点项目,农用地整理同样遵循此种整治思路,不同的是,省级试点只能垦造水田,没有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的政策。
农用地综合整治中,黄圃镇将在吴栏村打造一个80多亩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该综合体以农业生产、乡村生活、环境生态“三生同步”和高端农业、休闲旅游业等“多业融合”为建设理念,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及农业化景观改造。
垦造水田、耕地恢复项目的实施,将使得自然生态景观得到明显改善,形成一个“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现代化高效农业新格局,发挥农业生产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以农业为基础的田园综合体,会将这种效能发挥到最大化。
中山土地综合治理将与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紧密结合起来。如画乡村,富足乡村,也将随之而至。
版式统筹/贾荐勋
二审/朱晖
校对/杨兴权
详见专题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