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5年01 08 甲辰年十二月初九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穿越深中通道|山河故人

作者:杨彦华 时间:2024-06-14 10:55:08

我们所说的香山文化所凝聚的精神魂魄,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不断开发、积累的过程,是几千年来长期与大海交流的过程,一直不断向前延续下去。

自然和人类共同的选择

“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这句诗出现在《全唐诗》里的郑愚《幼作》(也叫《泛石岐海》),重要性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记录了香山的地理面貌,另一方面是让香山第一次以诗歌的形式进入了文明视野。 

在距今5000年左右,随着珠江河口不断充填及溯源侵蚀,三角洲平原逐渐形成。而珠江三角洲陆地平原的大规模扩展发生在距今3000-2000年以来,面积开始显著扩张,海岸带逐渐向海的方向移动,三角洲平原基本成形。

香山刚好很完整地位于这个冲积平原上,秦汉之前香山是伶仃洋上的一个岛屿。到汉朝时,岛屿逐渐在北部积累泥沙,成为陆地,形成了现在的主城区陆地,陆地去到石岐北部。唐朝时,北部更多陆地形成。到宋朝和明朝,小榄、古镇也在形成,并且开始逐步和西部、北部的江门、顺德连成一片。清朝以后,通过人工围垦的方式造陆,香山全域陆地形成。由于泥沙不断地淤积,香山岛不断向外扩展,从海面逐渐向海滩、沙田、陆地变迁,香山岛也逐渐形成了块状的平原区。珠江口诞生了沙丘文明。在珠江口伶仃洋两岸目前已经发现的沙丘遗址近400处。沙丘遗址的发现,说明华夏文明的初始时期,岭南珠江口岸的人类文明也已经开始了。

香山自古就是移民社会

中山的早期历史上出现过的疍(dàn)家、蜑(dàn)人、龙户、采珠民、鲛人,都是临水而居的岭南土著民,后来学者陈序经在中国首部研究疍家人的著作《疍民的研究》中将他们统称为“疍民”。坦洲曾经是“疍家人”聚居的地方,他们长期同大海的咸水打交道,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咸水歌”至今依然流传。

从中山早期移民的构成来看,中山从来都是一个开放接纳的文化。香山建县以前,香山移民大多由采珠民、避难民、渔民等组成。唐宋之间有一部分来自粤西的壮族、瑶族迁入香山,在《香山县志》里出现的“畲(shē)田”是其佐证。另外,还有不少的官员移居到了岛上。

宋室南渡之后很多家族举族迁到香山。据统计,香山的南屏张族、容族,平岚林族,大都陈族,小榄梁族、李族、麦族等有50多族都在族谱里声称自己是从两宋珠玑巷迁入的。黄佐的嘉靖《香山县志》记载,“宋制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户至三千为上县,而香山户近万”。

两宋时,随着人口的增多,香山商业兴起,促进了集市的发展,城市的最初模样在香山岛也初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人涌来,也带来了管理的问题。香山出生的进士梁杞看到了问题所在,1082年向朝廷进言希望香山建县,朝廷以人少为由拒绝。直到1152年,乡绅陈天觉联合东莞县令姚孝资以香山“便于输纳”再次请求香山建县,这次朝廷批准了香山建县。香山建县对于香山人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它昭示了中国经济中心南迁、国家意识形态向南传播扩散的过程。香山建县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海盐生产和稻米生产,香山县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性也由此凸显。

如何让弱肉不被强食?当时珠三角地区的士族形成了普遍共识,那就是让宗族的机能发挥到极致。从新老沙田的社会演变来看,16 世纪的宗祠文化的演变奠定了香山地区的最初社会结构。

香山的精神本源和特质

“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南宋末年,作为香山地区早期移民的马南宝(随先祖徙居香山沙涌村的马南宝,1279年崖山海战五年之后,在井澳起兵反元,兵败被杀,终年36岁)、高添(南宋香山仁厚乡人高添曾随朝护驾宋端宗,后因年迈辛劳病逝于硇洲,遗体由其后人运返香山安葬)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尽管马南宝和高添不为众人所知,也没有像文天祥那样青史留名,但他们灵魂就像文天祥诗中所描述的一样,他们守卫着信念,化为精卫之魂日日夜夜护卫着他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从香山文脉的形成和传承来说,马南宝、高添等民族英雄为本土精神的源头。

明朝中后期,珠三角沙田地区沙田争夺充满了刀光剑影、巧取豪夺。在明一代,五县的进士及第者,番禺91人,南海151人,新会45人,东莞79人,顺德99人,而香山只有区区12人。在向官僚集团输送人才的能力上,香山显然处于绝对劣势。这就决定了香山沙田之利势必会被其他五县豪绅分食的命运。如何让弱肉不被强食?当时珠三角地区的士族形成了普遍共识,那就是让宗族的机能发挥到极致,用宗法统治族人、扶助族中贫困、发展族田、教育族人,以考取科举或者任官为目的。从新老沙田的社会演变来看,16世纪的宗祠文化的演变奠定了香山地区的最初社会结构。

而香山籍进士、岭南大儒黄佐却从这种社会结构挣脱出来,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著书立说、诗书传家上。后世把他的精神传递了下去,因此他们家族有了“四百年里第,十八世书香”的美名。在他的影响下,香山地区形成了耕读传家的传统。黄佐的选择正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质,即能在对各种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保持着一种反传统的特性以及不断变革创新的文化特质。


香山地图,原载《香山县志》明嘉靖本。


1948年11月由中山县立民众教育馆出版的《中山县新编乡镇图》中香山乡所在位置。


2016年12月28日,深中通道动工。(摄影|赵学民)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