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主要从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两个维度出发,对保障和改善人民的就业提出目标和要求。外来建设者既是中山市乃至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也是公共服务与合法权益理应得到覆盖的群体。扩大外来建设者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对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属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中央将就业问题纳入民生福祉范畴,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以论述,足见党中央对就业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中山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吸引了多地流动人口前来就业生活。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外来建设者占全市人口的比例超过50%,外来建设者为我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我国人口和经济结构加速转变、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世界经济格局与外部经济不确定性逐步增加,中山市经济社会相应承受较大压力。如何保障人民群众实现就业,破解经济低速增长困局,成为中山市乃至全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山市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这是党中央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提出的重大论述。“就业优先”的含义是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考虑,目的在于扩大就业容量;加强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就业不平等与歧视,则更多地从就业率以外的维度提出目标,即提升就业质量。可见,党的二十大报告主要从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共两个维度出发,对保障和改善人民的就业提出目标和要求。
实现上述目标与要求,需要对劳动力就业全局统筹把握,发挥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优势:
第一,坚持深化改革,以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新就业岗位
当前,中山市处于产业升级的攻坚时期,势必经历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阵痛。全市应上下一心,坚持深化改革,加快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引导、构建以数字经济、新型制造为核心的新产业新项目在中山入驻和落地。围绕高新产业和项目发展相应的高质量服务行业,从而延长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市场繁荣发展、企业高质创收、群众平稳就业的多赢局面。
第二,发挥政府管理职能,维护外来建设者权益
长期以来,由户籍制度衍生出的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了外来建设者在劳动力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外来建设者难以获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权益。因此,政府应完善相关制度,缓解多维度的分割局面,构建要素自由流动的、有序的劳动力要素市场以及跨越城乡的社会保障机制;中山市可在设立内地港澳同胞服务中心、打造“湾区社保一站式服务清单”等基础上,进一步借助数字化平台加强区域间要素流动,助力外来建设者稳定就业;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严厉遏制各类侵害外来建设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创造良好的营商与务工环境。
第三,多举措共同缓解劳动力市场摩擦及结构性失衡
当前,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摩擦性失业及结构性失衡并存的局面,前者由劳动力市场缺乏匹配效率导致,后者则由劳动力市场结构特征与社会需求不吻合导致。提供充足的公共就业服务是解决上述两类失业现象的重要渠道。其中,构建服务完善、接受监管的职业中介市场能够降低外来建设者与企业之间搜寻匹配的成本,提供更高的就业可能;借助财政资金对外来建设者,尤其是在地区产业升级中暂时失去工作的人员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并提供技能资质认证,能够短时间内缓解结构性失衡带来的失业问题。
外来建设者既是中山市乃至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也是公共服务与合法权益理应得到覆盖的群体。扩大外来建设者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对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供职于中共中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