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冷启迪 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投入勃拉姆斯如海的音乐世界
指挥家海丁克曾说:贝多芬的音乐像高山,很雄伟,你能看到山的形状;勃拉姆斯的音乐则像大海,会让你投入他的音乐世界,但你无法触摸到具体的形状。勃拉姆斯是德国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三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但其中一首创作于18岁之前的作品已失传,余下两首均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宝典,也是继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鸣曲之后该领域的代表作。在这场音乐沙龙中,观众一次性聆听到这两首传世之作,感受勃拉姆斯深沉内敛却又炙热的情感。
史丞言表示,本次音乐会,选择了演奏勃拉姆斯的大提琴曲《e小调第一号大提琴奏鸣曲》和《F大调第二号大提琴奏鸣曲》,对于演奏家和观众来说都是挑战,“因为这两个作品太重了。”他介绍说,这首e小调的作品听起来感觉非常荒凉,可能是因为勃拉姆斯尝试将巴赫时代的对位法以及十八世纪的均衡美感做一融合,创作出这首三个乐章都用小调、曲风大胆、具有实验性的作品。在这一作品中,大提琴极少升高到高音域,大部分都处在比钢琴的音域更低的位置,所以制造出深沉的声音效果,带来了悲伤的感觉。
勃拉姆斯《F大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创作于1886年。这首奏鸣曲是作曲家在完成他的第一首大提琴奏鸣曲21年后创作的。当时,50多岁的勃拉姆斯已经创作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首大型作品《第四交响曲》,进入他人生创作的顶峰时期。“这首《F大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也是勃拉姆斯晚期的力作之一。根据他一贯的创作作风,这首作品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完成的,由此使得这首作品篇幅长、结构复杂、乐句宽广,乐思充满思辨、欢乐与伤感等多重意味的特点,无论对演奏者与聆听者来说,都是一部重量级的作品,所以有人形象地把它比作一部交响乐,足见一斑。”史丞言表示。
■把温暖的琴声传递出去
大提琴的声音似耳语低喃,又似温柔倾诉,可以深沉内敛,也可以爆发炽热激情。求学期间,曾经师从数位美国和欧洲室内乐大师的史丞言表示,这些年于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发掘和呈现大提琴的音色,“从羊肠弦到钢丝弦,作为室内乐重要一员的大提琴,原本的音量是比较小的,观众也是小范围,但随着音乐厅空间变大,扩音器的发展,琴音也得到了扩展,但是尽管如此,大提琴仍然需要保持它的音色。正确的运弓、扎实的声音、音色的控制,都需要长年累月练习而得。到了一定程度,你要做到不用扩音,就能把温暖的琴声传递给音乐厅里的每一位观众。所以有时候除了音色之外,音量变成第一难关。”
疫情三年,低迷的演出市场,也曾让回国后的史丞言有些迷茫。蛰伏半年,他看书看电影,休整自己,调整方向,最终发现自己还是无法离开大提琴。本次音乐会是他阔别舞台一年后的首场个人音乐会。在最后一首舒曼的《慢板与快板》中,乐曲开始由长长的引子提供一种美妙、宁静,庄重而又心灵和谐、明朗的意境,乐曲后半部分辉煌大气,行板与急板穿插,每一次起伏与高潮的出现,浑然一曲波澜壮阔的交响乐。这似乎是史丞言心态的写照,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惶恐之后,择定方向一往无前。“我们都期待着一切恢复正常后,未来有更多音乐会如期举办,自己能够演奏更多喜欢的音乐。”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