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两个结合”,他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诠释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真谛。
一、“两个结合”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一直强调和坚持“第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贯穿我们百年党史的最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制胜法宝。“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已在2021年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首次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对此作了深入阐述。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党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但并不意味着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文化底蕴一直内含在中国具体实际之中。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文化作为深层次因素和软实力还未能彰显出来,我们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还有待提升。时至今日,全球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全球绽放,我们的理论创新和文化自觉已达到新高度,中国共产党不仅强调“四个自信”,还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以说,“两个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验总结,更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二、“两个结合”是推进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
我们党在“两个结合”的探索上,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立足于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探索了一条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首次强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的重要论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理论自觉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又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二次结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历了以1956年为起点和以1978为起点的改革开放才真正完成。特别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重新明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其后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的国情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问题,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着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我们党需要在治国理政、全球治理等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系列理论探索和创新,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在实践创新中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产物,是我们党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三、新时代需要继续深化“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只有系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才能更好地坚持“两个结合”,推进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首先,坚持“两个结合”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 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传承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及中国文化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其次,坚持“两个结合”需要对中国国情有深刻准确的把握。要将国情放在一定历史方位中认识,明确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又进入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但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将国情放到全球化时代背景去认识,深刻认识到全球化时代潮流必然扬弃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及零和博弈,我们要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动应变求变,在变局中开新局,准确分析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在全球治理中体现中国担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将国情放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中去认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将中国人民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
最后,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伴随各种主义、思潮共同传入中国,但在激荡竞争中被中国人民所选择,并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这显然有其历史必然性和文化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强调辩证法、实事求是、共产主义理想,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格物致知、阴阳相生、天下为公、革故鼎新、天人合一、大同社会等理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具有高度契合性。可以说,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作者系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科学技术部部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名人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