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赛场传真
信工机电“国赛”赛场双双奏凯
据中山职院信息工程学院负责人介绍,信息工程学院自2022年9月就开始部署本届赛事的训练筹备工作,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积极响应并组建“电赛”教师训练团队,团队的姚鑫、廖静很、孙菁、万其明、周天凤等老师制定了详实而周密的训练计划,花费了1年多的时间训练学生,消耗掉16根PCB钻头、28斤电路板腐蚀剂、100余片PCB铜板,设计了68块电路板,大量刻苦的训练让学生们拥有了扎实的技术功底。最终,教师团队指导的1队曾利辉、吴秀庆、区子键和2队梁嘉铭、刘志聪、叶阳均获得全国一等奖,3队邓卫乐、林志谋、吴润玄获得全国二等奖。
机电工程学院为备战“国赛”也是提早谋划,厉兵秣马。该院负责人介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从今年4月份开始选拔学生组队参赛,四位指导教师朱雁锋、李海、徐平凡、杨日容分工合作,对比赛训练进行了精心策划、组织、指导,参赛学生充分利用课后、周末和暑假时间留校刻苦训练,对每个训练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等进行反复练习、测试。在8月2日至5日四天三夜的比赛过程中,参赛学生不分昼夜努力设计、制作、测试参赛作品。为了备战8月14日广东赛区的综合测评,在8月11日至13日三天的时间里,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全心投入,对比赛专项进行学习和训练,最终取得了3项全国二等奖。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教育部和工信部主办,是教育部倡导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它在社会上的含金量、认可度极高、影响力很大,被誉为知名企业的offer通行证。2023年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份的1134所院校、20939个学生队伍、62817位学生参加,本届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奖率仅为1.71%,全国二等奖的获奖率仅为4.65%。
据悉,已有多家用人单位对中山职院参赛的优胜者“抛绣球”。
2
取胜之“匙”
“产赛教”融合力促精准育人
“监测到违禁车辆”“人脸识别通过,门已开”……在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厂里,刚参加完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邓卫乐、林志谋、吴润玄几位同学正在调试电梯数字化面板,这个项目来源是一家电梯制造厂家。基于数字化转型需要,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厂家现有的设备中,借助物联网、传感器、机器视觉技术手段实现设备的智慧化数字化,提高产品质量和销量。
指导老师姚鑫介绍,为了准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这些学生已经一年没回家了。国赛结束后更是一刻没停,从赛场回到学校,又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企业项目合作。在成绩背后,是摸索了几年的育人模式和投入一年多的刻苦训练。在此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吴秀庆,就是在组织、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种子选手”,“备赛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学习到了很多从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了进步、获取了新的技能。一次比赛就是一次实战,非常感谢老师们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一直以来,中山职院将专业技能竞赛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抓手,积极激励和促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升师生参与度和收获感。近三年,中山职院学子在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8项,省级奖项236项,其中仅今年就获得国赛一等奖7项。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分多年保持全省前五名。
“在竞赛的高压状态下,学生们往往更专注,抗压能力心理素质都会有大幅度提升,充分地磨练了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师孙菁说,除了课堂授课,指导学生参赛也早已成为她的日常。各类技能竞赛,既检验了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也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及专业水平。
积极顺应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中山市“十四五”规划实施“5321”工程,将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动能。物联网系统应用、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等技术融合型岗位大量涌现,岗位的新需求和技术的新融合,需要大量的技术融合型人才。
孙菁所在的“中山市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本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软件专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将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双创课程”与“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参赛项目,树立以“项目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思路,延伸和拓展“四个课堂”:以专业课程为基础的“第一课堂”、以工作室带徒传技为主的“第二课堂”、依托校企孵化空间进行实践的“第三课堂”和真刀实枪承接企业项目的“第四课堂”。如前面提到的电梯数字化改造项目,正是由工作室对接项目,学生承担来自企业的真实订单,参与完整项目从方案设计到项目验收的全过程。通过将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统一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企业实际需要的轨道上来,实现渐进式精准育人路径。
3
人才培养
以赛教结合促产教深度融合
技能大赛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力抓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路径,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培养学生,接住企业出的题,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近年来,中山职院积极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发展”的“赛教结合”机制,将大赛标准、企业岗位工作要求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提高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近日,中山职院的冯锐航、高昱等同学更加忙碌了,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职教赛道创业组金奖的他们,顺利拿到了“国赛”入场券,正积极备战今年10月的国赛。
他们的参赛作品是“五面灵龙——五面体数控龙门加工中心国产化开拓者”项目,突破了中国高端数控技术“卡脖子”难题,并已获得了近百万的订单。
这个项目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发现到的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
2021年下半学期,2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卢燕海在易伟强老师的带领下,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山迈雷特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他发现迈雷特公司生产的数控机床质量不稳定,时好时坏。
他与老师深入交流探讨后,由老师与企业提出研制五面体加工中心,使其实现一次性加工全部工序,提高产品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这一想法与企业一拍即合。企业原计划从德国购入价值一千多万的设备,因受限于全球贸易结构变化,进口需求被拒之门外。
要突破封锁,就必须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必须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师生联合企业的技术力量,经过不断积累机床维修、改造、升级、研发经验和技术,研发出了国内首个从机器硬件到数控系统都纯国产的五面体龙门加工设备,拥有全自动刀库装配、360°智能旋转头、自主研发国产数控系统三项核心技术。通过英国雷尼绍激光检测仪官方检测,定位精度可达到2微米,领先同行的3—5微米。与国内数控机床龙头企业相比,他们研发的五面体数控龙门加工中心具有成本低、精度高、可靠性强、灵活性高、国产化等诸多优势。
“学校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更好地了解本专业先进的设施设备、技术技能,专业课教学才不再是‘纸上谈兵’。”中山职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忠表示,学校大力推进教师进企业锻炼,实施“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结对计划”,鼓励引导教师下企业实践,从中发现真问题、真需求,在承担企业项目、培育成果中提升专业能力。
如今这个加工设备已经在迈雷特重庆厂区投入使用,基于项目研发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成效,中山迈雷特数控技术有限公司最近又追加了两个数控机床的销售项目。
学校领导表示,接下来,学校会继续不遗余力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为中国数字化经济转型和智能制造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统筹:耿海鹰 撰文:方冬敏 晏飞 ●责编:晏飞 ●视觉设计: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