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蔚然 通讯员 宋文君
■专注于研发创新,他的梦想步步铿锵
成立于2005年6月的英得尔,是一家面向全球的研发与生产车载冰箱的专业制造商,拥有行业领先的专业实验室及智能生产线。总部位于中山,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部。
英得尔起步于OEM代工出口,2014年跻身某品牌车载冰箱供应商以来,企业开始驶上“快车道”。从2016年起开始着手打造自主品牌,2019年创立海外子品牌ICECO,快速成长为车载冰箱行业的领导者。2020年,英得尔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标准《车载冰箱》行业国家标准的主导起草者。
“我们专注于做车载冰箱垂直细分领域的佼佼者,把专精特新视为企业生命,每年投入销售额的5%作为研发费用,目前拥有274项专利。”史杰君自豪地说。
早在2021年,英得尔开始加大智能化与数字化建设,投入3000万元打造自动化厂房,实现了人、机、料、法、环的数字化管理,车间每小时的产能可达80至100台,产能相较于技术改造之前提升了近一倍,2022年成为“中山市数字化智能化标杆示范企业”。
在规模效应和品牌溢价能力的双重加持下,英得尔在车载冰箱赛道上占得了先机,服务国内外30多家汽车品牌,产品畅销欧美澳等66个国家和地区,年累计销量超过100万台,成为新能源汽车主机厂(汽车整车或整机生产企业)项目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头部企业。
史杰君没有因企业不断激增的订单而沾沾自喜,他敏锐地觉察到,要“打造一个世界第一的中国品牌”,必须抓住新能源赛道上的战略机遇,迅速扩大企业产能,一步步把企业做优做强。
而19年前他亲手奠基的部分厂房和办公楼,由于空间局限,已不能满足智能化和数字化生产的需求,更不能支撑他“世界级品牌”的梦想!如何破解“产业空间”之困?拆除部分旧厂房及宿舍楼,为公司扩产腾挪空间,史杰君决心已定。
■企业有困难,“工改”来纾困
近年来,火炬高新区瞄准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向存量要空间,推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出台各种优惠配套政策,深入动员企业投身工改与技改,扶优做强完整产业链条,为“二次创业”“再造火炬”添砖加瓦。政府有诚意,企业有需求,一场双向奔赴的“加速跑”,在英得尔老旧厂房区徐徐展开。
2022年,在火炬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和工改专班的支持帮助下,英得尔毅然决定实施“工改”,拆除原部分旧厂房及宿舍楼,新建厂房面积约7万平方米。“这背后既有市场的需求,也有产业转型的需求,还有政府给予的强大信心。”史杰君坦言。首期工改建成了约4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及办公楼,仅用了不到10个月时间就投产使用。
英得尔的“工改”,创造了一个神话:一边是边生产边工改,生产区域减少,生产与工改工地贴近,史杰君的办公室,与工地只有不到几米的距离;一边是企业克服一切困难开足马力生产,在工改减少车间与仓库面积的情况下,当年产量还提升了40%以上。“我们不仅跑出了工改加速度,还全力冲刺跑赢了市场。”在企业的发展史上,史杰君记上了这样一笔。
英得尔科技产业园首期工改闯关成功,给予了史杰君更大的信心。近日,公司再投资一个亿,启动第二期工改项目,继续拆除旧厂房,计划新建约3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厂房。预计10个月实现量产。全面改造升级后,英得尔将紧追新能源新赛道,整合聚集产业链,兼并重组上下游企业,带动电子电控、精益注塑等企业的聚集发展。
复盘英得尔科技产业园连续两年进行工改,支撑他们走上“工改”华山一条道的,不仅是火炬高新区工改配套政策的引力,更是火炬高新区政企同心、“一企一策”推动工改攻坚的动力。
今年深中通道即将通车,火炬高新区是深中创新合作区的主阵地,是中山向东融湾发展的桥头堡。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关系到未来火炬高新区承接深圳产业溢出的发展空间,关系到火炬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英得尔连续两年投入工改,改出了企业无限可能的新天地,改出了火炬工改的新标杆。
“英得尔正抓住‘新能源车’与‘移动生活’两个战略机会,力争在2025年营收水平达到30亿元以上,生产规模实现300万至400万台,逐步实现‘打造一个世界第一的中国品牌’的宏伟目标。未来可期,向‘新’而行!”也许,在史杰君的脑海里,又有了一个新的更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