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2024年08 26
甲辰年七月廿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3版 2024年08月26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山实践的文化根基
  楚恒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立足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党组织领导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要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让人民群众最大受益和最大满意。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能够凝聚人心、增强认同、提升效能的作用,以文聚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精神力量,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纽带,让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的动能。

  中山文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人文精神。孙中山是中山市最响亮的名片,孙中山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包含孙中山关于文化的理论;孙中山一生奋斗所体现的精神层面内容;孙中山一生的思想、事业和生活影响于社会历史,在社会历史上留下的所有痕迹的总和。孙中山文化资源外延在物质方面,包括孙中山的有关遗址、中山陵、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中山路等;在形式方面,包括对孙中山的各种纪念活动、纪念仪式,以孙中山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如传记、影视、音乐、雕塑、绘画等。孙中山文化资源概念已打破对孙中山原有的局限认识,既体现在精神层面也体现在物质方面,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山市基层社会治理要牢牢抓住中山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将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中山文化元素融入街区精神文明打造、街区公共空间营造和街区人文环境塑造,让孙中山文化资源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精神力量、让孙中山文化资源成为百姓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让孙中山文化资源成为百姓心中生根发芽的内生动力。

  志愿文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奉献精神。志愿服务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导向,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处处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奉献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奉献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留下了许多关于奉献的经典传说故事。女娲补天,女娲不顾个人辛劳,炼石补天,为民造福;神农尝百草,神农氏不顾个人安危,勇尝百草,为民寻药方;大禹治水,不畏个人艰辛,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先秦时期孔子的“仁爱”,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承担社会责任的强烈欲望;墨家的“兼爱”倡导“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不畏劳苦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奠定了文化根基。志愿服务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奉献精神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得到传承与发扬,使志愿文化内嵌于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使其成为社会治理的有力推手。中山市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中山市相继成立中山志愿服务校外辅导站,为青年健康成长贡献力量;沙溪“蓝草义警”深度参与各项群防群治工作;中山民主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常态化开展帮贫扶困、政策宣传和调解纠纷力促时代新风、文明乡风;中山市沙湾消防救援站打通消防安全治理最后一公里;中山纪念图书馆文旅志愿服务分队,以文化服务围绕推广为主要服务内容,促进志愿者在文化领域深入开展;中山市华侨中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拓展校外志愿服务、建立校外志愿服务联动机制,探索志愿服务模式,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像这样颇具规模的志愿服务队中山市有几十家。随着人员的流动、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多样、日益多元,基层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复杂,与此同时各种专业志愿服务队也出现在大街小巷,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把奉献精神注入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使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和谐互助成为常态生活方式,营造向上、互助和向善的社会环境。

  慈善文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博爱精神。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决定》指出,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中山慈善万人行”从1988年至今已走过37个年头,该慈善机构由中山市红十字会组织发起的,以“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为主题,以“政府主导、红十字会牵头、社会各界参与”为运行模式,以弘扬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博爱”精神、广泛募集资金以帮助困难群体为目标,发动社会各界积极为中山市红十字会开展人道救助工作募集资金。“中山慈善万人行”是迄今为止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万人慈善盛会,已累计募集善款超20亿元,资助公益项目超百个。“中山慈善万人行”巡游活动是中山市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项目,2024年巡游活动超过1.5万名群众、300多支巡游队伍和文艺表演、民间艺术表演队伍,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市、镇街两级红十字会认捐款物总额1.52亿元,筹得的善款数额创历史新高。中山市要以巡游活动为抓手,广泛发动群众,利用“三微一端”、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媒体扩大宣传把平等与互助、敬老与助弱、救死扶伤等价值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孙中山先生“博爱”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让慈善文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文化动能。

  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孙中山文化融入广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WTSCX16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