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伍学标 李庆辉 总统筹/程明盛 林小军 策划/吴森林 陈晔 黄凡 统筹/付陈陈 采写/本报记者 付陈陈 见习记者 颜子怡 摄影/本报记者 缪晓剑
定制化实验小鼠
单只可卖数万元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小鼠生活的笼仓了。在自动化设备和数字化系统的协同运作下,笼仓内的温度、湿度、空气流通及过滤情况都能实现智能化调控。”在广东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余亭的操作下,记者团一行通过智能监控系统的大屏幕,清晰地看到了笼仓内的真实状况。此时,一位穿戴齐全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小鼠更换笼子,整个过程均在高科技的支持以及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蒋余亭介绍,与养宠物不同,实验小鼠的生活环境要求极为严苛。除了对温度和湿度等指标进行精确调控外,每三天左右还需更换一次笼子。为便于管理,每只小鼠出生后都拥有一个专属的“身份证”。通过编号,可以追溯到小鼠的培育过程、基因数据以及经手的科研人员等详细信息,从而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溯源,确保每只小鼠的质量与安全得到严格保障。
据了解,广东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药康”)成立于2018年,由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主任、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以下简称“药康生物”)高翔任董事长。公司成立后,南海区政府与之共建了华南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共享平台,由此开启了“佛山小鼠”的研发之路。
作为中国模式动物领域最“年轻”的上市公司,广东药康虽仅成立6年左右,但核心管理团队却拥有约20年的实验动物领域研究经历,是国内最早开展小鼠模型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的团队之一,目前已有2万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小鼠模型,可为全球科研机构和药企提供动物模型创制及应用开发等一站式服务。
在过去一年中,广东药康的小鼠销量接近40万只,主要品种包括用于肿瘤药效研究的免疫缺陷小鼠、人源化小鼠,以及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模型小鼠。由于下游企业需求强劲,加之技术壁垒较高,具有一定稀缺性,一些定制化小鼠的售价甚至可达每只数万元,进一步凸显了广东药康在实验动物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创新能力。
以平台创新技术为下游企业赋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龙头的关键所在。蒋余亭透露,相比国外百年的实验动物发展史,国内实验动物研究起步较晚,不少技术都曾被国外“卡脖子”。以NCG模型鼠(重度免疫缺陷小鼠)为例,多年前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限制销售,但依托核心管理团队强大的科研实力,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攻关,这项“卡脖子”技术最终被成功突破。很快,这类小鼠被广泛应用于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同时也走出国门,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团队也持续在技术上进行优化和创新,其商品化小鼠模型品类也从最初的9000多种迅速增长到了2万多种。
作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上游的重要配套企业,模式动物行业的发展历来依赖于下游研发需求的增长。然而,该平台并未满足于被动等待订单,而是通过密切关注下游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前沿动态,主动开展实验动物的研发与生产。这种预先布局的服务模式,可确保下游企业在需求出现时能够迅速获得支持,从而加速药物研发进程。目前,平台能够在最快3个月内为下游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大大增强了合作企业的信任度与合作意愿。
凭借其丰富的小鼠资源和领先的科研技术,该平台也积极寻求与行业内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携手解决科研难题,推动生物医药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此外,平台还通过链接大湾区的高校资源,提供药品疗效分析服务。这一举措不仅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还有效促进了区域内科研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了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目前,我们的平台已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客户覆盖广东95%以上的高校、医院与科研机构,近五年累计营收突破2亿元,销售收入平均每年增长超过30%。”蒋余亭介绍,2023年3月,该平台还通过了国际AAALAC认可,这是目前世界上实验动物领域最高级别的认可之一,表明了该平台在实验动物的使用与管理领域已和国际接轨。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今年4月,华南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共享平台二期暨广东药康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启用,预计最大产能10万笼位,一年可提供200万只小鼠,目前已投入使用3万笼,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实验动物产业化平台。除了小鼠供应的大幅增加外,新增设备设施和ABSL-2等实验室的启用,也大幅提升了平台为下游企业提供功能药效分析、病毒疫苗检测的能力与范围。
填补产业链空白 助力产业规模超百亿
一家起家于江苏的企业,为何会选择在广东落户?广东药康总经理王韬说,因为他在这里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据了解,在我国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集聚的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其上下游产业链已经十分完善。而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核心上游资源的实验动物平台却较为稀缺,大部分高端的实验小鼠都需要从华东等地引进,极大地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
“我们进军广东,正是想填补上游产业链的空白,以小鼠资源为核心,助力政府筑巢引凤,吸引相关科创平台以及上下游企业落地,完善佛山本地生物医药的产业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生态圈。”王韬坦言。落地6年多的时间里,当地政府对企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如帮助企业解决厂房用地问题,靠前服务、主动服务等,都让王韬觉得十分暖心。
近年来,南海区大力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引入包括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创新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南海全区有生物医药领域企业约2500家,其中研发、生产类企业约900家。而狮山镇作为南海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经过近10年布局,全镇已拥有生物医药领域企业近200家,涵盖生物科技、高端医疗器械、新型药物制剂等领域,产业规模过百亿元,华南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共享平台,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王韬表示,眼下,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的又一高地,华南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共享平台也将立足湾区,整合模型构建、种源扩大繁育、动物检验、临床前药理药效和安全性评价五大平台,力争打造国内一流的临床前药效平台,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满足国际AAALAC标准的一站式临床前药物研发服务,助力湾区城市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记者手记
立足长远
做好“链”字文章
正如王韬所言,广东药康的发展壮大除了有赖于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高速发展的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撑。当湾区部分城市还在以税收标准来衡量企业价值时,佛山却一眼看到了企业落地后在填补上游产业链空白,助力当地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破解技术难题、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服务助力企业落地。
在王韬看来,相比政策的扶持,这份信任与认可更加难能可贵。近几年,广东药康也不负众望地打造出了华南地区最大的实验动物产业化平台,为众多华南地区的知名药企、高等院校、三甲医院提供实验动物重要支撑,其提供的hACE2转基因小鼠也在支援国家紧急防疫体系,助力新冠疫苗及药物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推动下游产业链的壮大,广东药康也在佛山本土成功开发了一批上游企业。如,依托佛山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广东药康目前所使用笼盒、阀门等设备有近50%实现了本土化生产,在其经验指导下,与之合作的本土净化车间生产企业也成功打开了新市场。目前,广东药康正与本土不锈钢企业联合开发耐高压笼架,成功运行后,其经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上游产业链也将进一步扩大。
“一只小鼠”串起百亿产业链,当地政府富有远见的“链式”招商思维起到了关键作用,可见在做优产业“生态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企业能创造多少税收并非唯一且首要标准,这便是此次走访的第一点体会。
第二点体会是区域协作与资源互补。作为同样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摆在战略地位的湾区城市,中山近年来也在该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千亿级产业集群初显,不少企业和科研机构,也都与华南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共享平台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广东药康每周都会有数辆专车运送商品化小鼠模型到中山。
从广东药康目前100万只小鼠的年产能来说,这个规模已经足够满足包括佛山、中山等大湾区城市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的相关需求,且目前中山、珠海均有类似平台设立,大湾区其他城市在招商引资时,是否也应该以“链式”思维来考虑,避免引进过多同质化的企业,造成上游产业链配套资源过剩、引发恶性竞争,这点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