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6版:专题 新闻列表
~~~——
~~~——

 
2024年10 24
甲辰年九月廿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6版 2024年10月24日 专题 扩展 收缩 默认

黄氏宗祠古建群:
“古建”续文脉 “孝德”连古今
黄氏宗祠古建群。
“孝行流芳”石牌坊。
  文物名片

  黄氏宗祠始建于明代,现为清代建筑风格。坐东北向西南。三开间三进布局,由前中后三堂、两天井、两廊房、一牌坊组成。前堂面阔9米,后堂面阔10米,总进深41.5米。砖木石结构。大门石匾书“黄氏宗祠”。门两侧有塾台,石柱、石月梁、石柁墩雕刻精美。前天井有四柱三间三段式石牌坊一座。后天井两侧各有一廊房。硬山顶,船形脊,两面坡,素瓦面,绿琉璃瓦面,木雕封檐板。是研究宝安地区祠堂建筑及上川村黄氏家族史的实物资料。1998年7月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王古庙始建于清代,现代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三开间两进一天井两廊房布局,占地面积135平方米。砖木石结构。大门为凹斗式,门额书“大王古庙”。天井两侧设有廊房。后堂明间有大王神像、香案、供台等。木结构梁架。木雕封檐板。硬山屋顶,灰塑博古脊,两面坡,素瓦面。1998年7月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庄书室始建于清代,现代维修。坐东北向西南。三开间两进一天井两廊房布局。砖木结构。大门门额石匾刻“西庄书室”四字。门两侧塾台上立石檐柱,柱间为石月梁。檐步架为木雕博古式。天井两侧为卷棚顶廊房。后堂三开间,内立4根木柱,木结构梁架。硬山顶,灰塑博古脊,两面坡,素瓦面,绿琉璃瓦当。1998年7月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乘坐深圳地铁12号线到上川站,沿上川路步行六七百米,身旁闪过各色商铺、匆忙的车辆和行人,行至宝安优城向左望去,几栋青砖绿瓦老建筑——黄氏宗祠古建群就这样突然出现在眼前。

  黄氏宗祠古建筑群位于宝安区新安街道32区上合旧村西侧,由黄氏宗祠(含祠前月池)、大王古庙、西庄书室等建筑组成,建于明清时代。远远望去,三座古建筑并排而建,坐东朝西,背靠尖岗山,面向伶仃洋。古建群前方不远处有一棵百年榕树,树形舒展大气,枝叶郁郁葱葱,冠如巨伞。祠前月池水波荡漾,泛起涟漪,给这里平添了不少灵气。

  时光流转,黄氏宗祠古建群如今身处繁华的商业街区,周围是高耸的楼房和四通八达的路网。在深圳这座迅速崛起的现代化都市中,他们像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沧桑老者,充满遗世独立的气质。

  ●明清古建历久弥新

  走进黄氏宗祠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座装饰考究、形制大气的“孝行流芳”石牌坊。据考证,这是为纪念晋代大孝子黄舒而立。牌坊左右对联书“西晋伦常南粤士,六年庐墓一生心”,讲的是黄舒父母去世后,他结庐守墓6年的故事。牌坊上方石竖刻“奉旨旌表”四个楷体字,意思是皇帝亲自下旨建造。据悉,深圳地区本有4处纪念黄舒的牌坊,如今只剩上合社区一处,虽经多次修葺,但仍然保持着原貌,非常难得。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黄氏宗祠中堂正中屏风上挂着“敦睦堂”牌匾,取敦厚和睦之意。后堂设有神龛。整个宗祠的木雕、石刻、雕塑等笔法流畅,雕工细腻,用料上乘。

  走出黄氏宗祠,左手边是大王古庙。古庙为木石结构,结构精巧,抬头望去,绿琉璃瓦滴水剪边,垂脊前端立一鱼,赤带彩绘,博风灰塑。大王古庙供奉的是广利洪圣大王,俗称洪圣爷。洪圣爷是广东信奉的“四大水神”之一。这与上合先民与海为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上合股份合作公司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都会举办隆重的大王宝殿庆典庙会。

  大王古庙旁的西庄书室,始建于明末。西庄书室是上合黄氏四房(上合村开基祖第四子后人)的祖厅,也经历过大幅度的修缮。厅内目前只有两个粗大的立柱是当年修建时所用之物,历经几百年没有腐坏。曾有商人想重金购买,黄氏宗亲始终没有同意。目前,西庄书室多为上合股份合作公司开展文化活动所用。

  ●赓续传承孝德文化

  上合,古称上川,又称上村。明朝初期,上合黄氏始祖黄锦从现在的福田上梅林辗转至南头古城一带谋生,开荒种地繁衍发展,逐渐形成村落,并建起黄氏宗祠。黄氏宗祠和“孝行流芳”牌坊所倡导的“孝德”文化逐渐成为上合人的精神图腾,也是宝安人文历史的精神特质之一。

  上合有一种传统美食“橹罟方粽”就与“孝”有关。相传,旧时深圳上川地域广阔,男人们打猎往往一去就是好几天。因为怕惊扰猎物,不能生火做饭,一天只能吃一餐干粮,十分辛苦。后来,黄氏族人中有一个新迎娶的媳妇,看着公公和丈夫劳作时饮食无定,非常心痛。有一天,公公和丈夫正在商议出门打猎的事,此时正值端午时节,家中有包好的粽子,公公随口说,粽子捆扎严实最方便携带,存放几天都不会坏。新媳妇便暗中记下,用橹罟叶包好粽子让他们带上山。后来,上合的男人们上山打猎,就一直延续着这样的饮食习惯,而橹罟方粽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如今每年端午和重要节日,上合人都会制作橹罟方粽,以表对长辈的拳拳孝心。

  进入21世纪,为了更好地弘扬孝德文化并将其融入社会治理,宝安区设计建设“上合孝德园”,该工程被列为新安街道十大工程项目。“上合孝德园”对文物进行保护发掘与提升,通过传承孝文化,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和国学文化的传播窗口与教育基地。此外,“上合孝德园”的建设过程中还会同时发掘狮舞文化和国学文化,推介包括黄舒在内的宝安历史文化名人、典故及古迹,收集宝安历史民俗文物集中展览,再现老宝安民众休养生息的生动场景。

  2022年,上合孝德家风文化馆建成,作为“上合孝德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馆承办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擦亮了新时代上合孝德文化“金字招牌”,让孝德文化潜移默化融入居民生活。

  同年,上合股份合作公司与深圳市非遗协会深度合作,推动上合非遗旅游街区获得国家级非遗旅游街区授牌,这也是广东省唯一一家入选的非遗旅游街区。

  ●孕育“打工文学”

  上合村有尊师重道、教化育人的古风。建于明清时期的西庄书室、云野书塾、玉成书室等为上合培养了许多学子。

  据《上合村志》记载,1922年,上合小学的前身私立上川学堂校址设于黄氏宗祠敦睦堂。1981年,香港同胞及海外侨胞捐助兴建上合小学。1990年,上合投资400万元新建教学楼和礼堂,扩大小学面积。20世纪90年代起,上合对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村民均给予数千元的奖励。

  1999年6月,“西庄书室”被修葺一新,被建成上合图书馆。2008年11月,上合社区设立图书馆,馆藏图书1.3万册。

  巧合的是,拥有着古宅、祠堂、书室、村巷的上合村,曾经不仅是深圳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深圳打工作家群的聚居地。它是宝安打工文学在地理上一个标志性的区域。

  改革开放后的上合发展迅速。据《上合村志》记载,1982年,上合就引入了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上合所在的新安街道曾以制造业为主,是深圳的制造业中心,主要生产电子产品,聚集了很多打工人。

  当时,宝安上合村是打工文学的策源地,创作氛围好。距离黄氏宗祠古建群不远的宝安31区房屋租金又相对便宜,大家每天都在出租屋内进行各类文学创作。聚集在宝安31区出租屋里的人生活经历各异,但志趣相投,他们用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在文学上的造诣,演绎了宝安打工文学史的一段佳话。

  文/图 宝安日报记者 李蓓

  通讯员 黄金有

  来源:宝安日报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