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6版:专题 新闻列表
~~~——
~~~——

 
2024年10 24
甲辰年九月廿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6版 2024年10月24日 专题 扩展 收缩 默认

燕川古建筑群:
五千年岭南福地 传陈氏书香世家
燕川古建群。
莫景堂。
  文物名片

  燕雀成群,河川密布。燕川自古以来便是岭南宝地,山川秀美,物产丰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璀璨。据《宝安史志》记载,燕川的人类历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时期。

  据传,燕川之名源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独特地形。数水汇于一河,如展翅的燕子,燕川由此而得名。又因村落藏于7个小山头之间,南临茅洲河,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与村落之间的巧妙结合,给燕川带来了“七星伴月”的美称。

  有文献资料可查,燕川村是陈姓聚居地,南宋末年,河南洛阳陈朝举(宋淳熙年间进士,征授正议大夫)因战乱率族南迁,居东莞涌口里;元代初年,陈家第五代长子陈友直开基燕川。燕川村古建筑群包括五座陈氏家族分支祠堂、乡贤祠、祥溪禅院和四十余栋传统民居建筑。现如今的人们可以通过参观燕川古建筑群遥想五千年岭南福地的人类活动痕迹以及翻阅具体文献,了解陈氏先祖踏着“南迁风潮”的足迹,历尽艰辛,从遥远的中原大地迁徙至此,开村立业,家族在此繁衍、传承的文化故事。

  燕川古建筑群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不可移动文物众多,据《燕罗文物古迹欣赏》一书编辑陈见欢介绍,燕川古建筑群内有龙坑山义冢、燕川村陈氏家族墓、陈向廷进士墓、燕川村陈氏宗祠、燕川二区古民居群、燕川村长寿水井等文物。

  ●龙坑山义冢

  位于宝安区燕罗街道燕川社区北侧龙坑山南坡荔枝园内。坐北向南。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墓葬长21米,宽15米,形状为“太师椅”形,由墓冢、拜堂及月池组成。使用石块砌筑,灰砂抹面。墓竖墓碑,字迹仅能辨认“义冢……民国十年”等字。该义冢是目前宝安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义冢,对研究宝安地区的历史及葬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燕川村陈氏家族墓

  位于宝安区燕罗街道燕川社区燕川老村员头岭南坡。始建于明代。为燕川村陈氏家族墓地。坐北向南。三座墓自东向西分别为重修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陈氏九世祖陈世英与夫人文氏合葬墓;重修于明宣德丁未年(1427年)的陈氏五世祖陈彦辉与夫人蔡氏合葬墓;重修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的陈氏处静公与夫人庄氏合葬墓。三座墓依山并排修建,均呈“太师椅”形,由墓堂、拜堂及月池组成。其中陈氏五世祖陈彦辉与夫人蔡氏合葬墓为红砂岩砌筑,其余两座墓为青砖砌筑,该墓对研究宝安地区葬俗及燕川村陈氏家族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陈向廷进士墓

  位于宝安区燕罗街道燕川社区罗田林场燕川飞鹅岭山脚下。始建于明代(1615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重修。坐东向西。为燕川村陈氏家族墓,上世纪90年代因基本建设将明十世考乡贤守愚陈公及其夫人方氏墓,明进士奉政大夫户部郎中美用陈公墓及廿四世陈灼芬墓合葬在一起。墓葬为“太师椅”形,由墓堂、墓冢、拜堂及月池组成。陈向廷(1570-1615年),字仪翔,号美用,明代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历官户部郎中,升山东提学副使,未任而卒。该墓对研究宝安地区葬俗及燕川村陈氏家族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燕川村陈氏宗祠

  位于宝安区燕罗街道燕川社区燕川老村二区20号,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坐东向西。广三路,之间连青云巷。中路三开间四进,由前、中、后三堂及后楼组成。左、右路各为单开间三进。总面阔23.4米,进深37.5米,面积877.5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清水砖墙,石墙基、墙角。中路前堂开凹斗式门,门额石匾刻“陈氏宗祠”。檐下有彩绘,木雕封檐板。两侧塾台上立方形石檐柱,石月梁上置石柁墩,雀替。前后天井两侧各有卷棚顶廊房。石檐柱、木金柱,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梁首、柁墩、雀替雕刻精美。后楼三开间,木阁楼,高二层。左,右两路第一进为镬耳状封火山墙。硬山顶,前堂琉璃博古脊,其余为船型脊,两面坡,红瓦面,绿琉璃瓦当、滴水。宗祠规模大,建筑工艺高,是研究宝安宗祠建筑及燕川陈氏家族史的实物资料。1999年3月公布为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燕川二区9号民居、28号民居、59号民居、85号民居、57号左侧民居

  位于宝安区燕罗街道燕川社区燕川老村二区。均建于清代,砖木结构,清水砖墙,石墙基,红砂岩门框,檐下有彩绘,部分天井院墙有压顶,部分有阁楼。硬山顶,船形脊,两面坡,红瓦面,搏风有灰塑。古建筑民居群组成了当时燕川古村的居民生活区。

  ●燕川村长寿水井

  位于宝安区燕罗街道燕川社区燕川二区乡贤祠南侧,建于清代,砖石结构。井口呈圆形,井口内沿直径0.8米,外沿直径1.3米,井台地面用水泥抹面。井内壁为圆形,使用不规则石块砌筑。井水清澈,目前仍在使用。

  ●匠耕陈公祠

  位于宝安区燕罗街道燕川社区燕川村北巷110号A对面。坐东北向西南。建于清代。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面阔11.4米,进深16.8米,面积191.52平方米。砖木结构,清水砖墙,石墙基、墙角。凹斗式门,石门框,门额石匾刻“匠耕陈公祠”。檐下有彩绘,木雕封檐板。天井两侧有卷棚顶廊房。后堂三开间,石金柱,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硬山顶、博古脊、两面坡、红瓦面,搏风有灰塑。

  ●莫景堂

  位于宝安区燕罗街道燕川社区燕川老村乡贤祠南侧。建于清代。坐西南向东北。三开间三进,前、中、后三堂及两天井布局。面阔11.7米,进深33.8米,面积395.45平方米。砖木结构,清水砖墙,石墙基墙角。凹斗式门,石门框。檐下有彩绘,木雕封檐板。塾台上立红砂岩柱,木质月梁上置雕花柁墩。前、后天井两侧各有廊房。木金柱,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硬山顶,船形脊,两面坡,红瓦面,搏风有灰塑。

  ●秋亭公家塾

  位于宝安区燕罗街道燕川社区燕川老村二区市场后,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面阔11.35米,进深23.61米,面积267.97平方米。砖木结构,清水砖墙,石墙基、墙角。前堂间墙体红砂岩石砌筑,凹斗式门,门额石匾刻“秋亭公家塾”。檐下有彩绘。木雕封檐板。红砂岩挑檐、墀头。天井两侧有卷棚顶廊房,后堂三开间,红砂岩金柱,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硬山顶,船形脊,两面坡,红瓦面。

  ●祥溪禅院

  位于宝安区燕罗街道燕川社区燕川老村西北部。始建于明代,原名“白衣庵”。清代重修。2001年原址重建。现为三开间两进布局,坐北向南,面阔10.5米,进深17米。其前殿内保留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及清同治八年(1869年)的三块石碑。其中清乾隆年石碑记载了祥溪禅院的来历以及毁坏、重建的原因。清同治年和清光绪年的石碑记载了重修时村民的捐助情况。

  宝安日报记者 何柳/文 宋璐/图

  来源:宝安日报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