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这里曾是人人绕道而行、掩鼻疾走的臭水沟,经过沙溪镇持续3年的整治,如今已成为村民散步垂钓的好去处,处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10月29日,记者从沙溪镇获悉,目前该镇28条河涌中,原来11条黑臭水体均已基本消除黑臭,劣V类水体从25条锐减到10条以内,在这场“治水”攻坚战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本报记者 付陈陈
■农田租金较5年前每亩上涨500元
闲来无事时,吴跃光总爱和同事们在河边走走,感受秋日的宁静与美好。吴跃光所就职的公司,距离象角涌不足30米。2022年,公司厂房还在建设时,河涌里的水是黑臭的。担心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公司日后形象,吴跃光一直十分关注整治工作进展,隔三差五就来河边看看。亲眼见证水质一天比一天好,他觉得特别欣慰。
在象角村村民阮耀祥的童年记忆里,象角涌曾经非常清澈,村里人总爱在河里游泳,但自从2002年起周边工厂变多之后,河水便越来越黑,前些年甚至老远就能闻到臭味。“现在不同了,河水又清了。鱼儿也回来了,我每天早晚都会来河边走走,锻炼身体。”阮耀祥说。
水质改善不仅为周边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富了大家的口袋。据了解,象角村是传统农业大村,多年来,农田都出租给农户种植西洋菜以及通心菜这两种水生蔬菜。象角涌未整治前,这些蔬菜因周边水源受污染,名声一度不太好,农户们也要想各种办法解决灌溉难题。
“整治后,象角涌的水质达到五类水标准,农户们可以直接引水灌溉,对种植也更有信心了。”望着薄膜大棚里长势正旺的通心菜,阮耀祥笑着说,农田的租金相比5年前,每亩涨了约500元,村集体收入也多了不少。
■出租屋从无人问津到人气满满
“上钩了上钩了,又是一条肥鱼!”村民老陈一连串熟练的收竿动作下来,一条活蹦乱跳的罗非鱼被装进水桶中。老陈的同伴说,自从河涌水变清后,他们几个老伙伴就经常到沙溪涌钓鱼,有时一待就是大半天。
从地理位置看,沙溪涌与象角涌呈交汇状态,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直排。在整治前,其水质也又黑又臭,沿岸居民都不敢开窗通风。但自从2021年6月开启整治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说起沙溪涌的变化,在周边做了近10年出租房生意的裴女士感触颇深。裴女士是江西人,在紧邻沙溪涌的马路两边各有一栋出租屋,过去,靠马路一侧的出租屋生意一直比较火爆,靠河涌这一侧的却无人问津,原因就是河涌太臭。
经过整治后,河涌水质一天比一天好,沿岸的违章建筑也被拆除,裴女士率先搬进了靠河涌一侧的出租房里。她笑着说,住河边,不仅视野开阔,还比马路边更安静、空气更好,现在很多租客都纷纷搬了过来。
■“四大法宝”随身带,确保清污分流有效实施
据了解,象角涌的治水工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23年完成,通过截污和打通污水主干管,实现污水输送通道的通畅;第二阶段于2023年9月启动,主要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通过逐家逐户接入污水管网,使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效率大幅提高。
沙溪镇副镇长陈嘉毅介绍,在治水过程中,专班同事通常会随身携带撬棍、量尺、水桶和试剂这四大法宝,逐一撬开井盖排查河水倒灌口,确保污水管网健康、低水位运行,有效实施清污分流。
在沙溪涌的整治过程中,治水专班还遇到了不少困难,包括上游的农村生活污水问题,对沿岸80多栋自建房的逐一排查,以及上门铺设污水支管服务。此外,治水专班还发现沙溪涌全线有200多处排口,沿岸有100多处违章建筑,既侵占了河道,也影响了河岸的美观。
于是,以拆违为切入口,治水专班联合村委、城建、农业、综合执法等部门,通过劝说居民主动配合,在3个月内对河边5米范围内的所有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为后期铺设污水管网腾挪出了空间,也为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河涌沿线的污水排口已经全部完成截污,80多栋自建房的生活污水全部通过新建的污水支管接入了主干管网,河岸两边修建了护栏,一侧的闲置地块被改造成侨友林,今年清明节前后陆续种植了异木棉、榕树等树苗,进一步美化河岸环境。
■加快攻坚源头治理,探索治水、管水全链条体制机制
象角涌与沙溪涌的成功治理,是沙溪镇上下铆足干劲、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一个生动切面。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沙溪镇同步加快攻坚源头治理,包括1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87个小区及150家厂企的内部雨污分流改造和支管接入,城市面源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等,目前,已从末端截污向源头截污迈进,末端截污为源头治理工程争取了时间和空间,而源头治理项目进一步稳定巩固了前期治理成效。
眼下,沙溪镇正依托排水厂网一体化项目全面补齐市政管网空白,对既有老旧管网进行检修,实施错混接改造,大力推进挤外水、降水位、提浓度等提质增效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陈嘉毅表示,如今的成效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关键要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下一步,沙溪镇将不断提高排水设施的专业化精细化运维水平;进一步分类推进排水许可管理,加强排水行为常态化监督执法;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治水、管水全链条体制机制,为河涌长治久清及绿美中山建设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