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关乎城市面貌与居住品质的提升,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石岐街道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深入挖掘老旧小区的潜力,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这一重点民生工程。
截至2025年初,石岐街道共推动了25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项目,涉及247个老旧小区,预估项目总投资约181283.2万元。
通过从善坊片区、白水井片区与洪家基片区等项目的实施,改造提升基础设施老化、安全隐患突出、居住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有效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在文化传承和社区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且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深入调研规划,精准施策进行全面提升
石岐街道高度重视老旧小区改造的前期工作,项目从谋划之初,就立即组织设计单位、前期勘察、社区、居民代表等多部门人员进行现场深度调研,通过多次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居民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广泛收集,多方酝酿,并在此基础上精准确定小区改造范围及内容。
最终确定的改造范围及内容大致包括基础类30项和完善提升类7项,从楼道修缮及翻新、建筑外立面修缮及更新,到无障碍及适老化设施改造,再到雨污分流、电力线路、三线设施、路面修缮、海绵城市、植被改造、智能化改造、康体设施、文化设施等多项内容,几乎涵盖了居民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边边角角。以“完整社区”+“智慧管理”为目标打造“四全、四有社区”,力求全面改善居民人居环境,大力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和服务水平。
■二、坚守文化根脉,微改精护历史风貌
石岐街道始终明确文化之于城市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香山原点 总部高地”的发展定位,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锚定“香山古城”的历史基底,坚守“香山文化”的历史脉络,通过“修旧如旧 美化提升”,传承延续老旧街区的历史风貌和历史印记。以从善坊片区为例,充分尊重并遵循了从善坊历史街区原本“一坊三巷”呈鱼骨状的空间格局与街区肌理,摒弃大拆大建的改造思维,采用微改造的“绣花针”功夫去推动城市更新,实现人居环境改善与历史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对于历史建筑,更是运用前沿技术加以保护和修缮,创新性地采用无接触式干冰剥离技术清洗历史建筑外墙的丝缝青砖,既有效去除了污垢,又不会对青砖造成损伤,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建筑的原始质感。随后又加敷两次排盐纸浆,进一步防止青砖因盐分侵蚀而损坏,恢复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让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建筑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受到原住居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好评。这一做法为全省老旧小区改造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生动且可操作的范例,让古城在发展的同时,能够留住历史,留住乡愁。
■三、创新承包模式,多元主体共建共享
以中山市石岐街道洪家基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在管理模式上大胆创新,首次采用“EPC+O”新型承包模式。这种模式将设计、施工及后期运营管理有机结合,改变了以往各环节相互脱节的局面,提高了改造效率和质量。项目完工后,又同步引入专业运营单位进行日常维护,实现了小区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同时,积极创建邻里共享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增强了社区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建立了居民自治机制,在碧桂园物业管理中心建立洪家基党群服务站,以党建引领治理,充分调动党员居民特别是老党员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居民成为小区改造和管理的真正主人,这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为老旧小区改造后的长效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四、多部门合力,加速推动老旧小区提质升级
老旧小区改造作为系统工程、民生工程、综合类改造项目,改造内容涉及外立面翻新、雨污分流、三线规整、风景园林、公共基础设施、燃气改造、景观节点、违建清拆、物业管理等,石岐街道以城市建设和管理局为牵头单位抓总,联合综合行政执法局、交警中队、市政公司、社区党委、电力、供水、燃气、三线改造等多方力量,汇集各路人马,现场办公,一呼百应,多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快速联动,形成强大合力,助推老旧小区改造高效推进,焕发新颜。例如,社区居委会收集居民改造意愿和诉求,对设计方案进行联审,动员居民出资参与改造,探索老旧小区物业长效管理机制,引导居民自主参与到小区管理中来,实现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巩固改造成果。综合执法局,对改造范围内的违章违建进行认定,趁老旧小区改造之势,对违章建筑进行清拆,改造完成后,对拆违整治成果进行定期“回头看”,控制增量,稳住存量,避免反弹。农业农村局,齐抓共管,确保改造范围内的雨污分流和水体整治达标。通过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促进老旧小区改造流程的推进,让项目建设能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落地见效。
作者系2025年中山市科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第一期)、石岐街道城市建设和管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