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燕英
■从“掩鼻而过”到“推窗见绿”
北帝涌曾经是黑臭河涌,如今已成为当地居民引以为傲的生态景观。
“那会儿河水又黑又臭,半夜都能把人熏醒。”回忆起北帝涌的“黑历史”,附近村民就忍不住吐槽:每到夏季,刺鼻的臭味让居民们不得不紧闭门窗,即便安装了纱窗,成群的蚊子依然无孔不入。
随着中山市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北帝涌迎来了新生。如今,这条曾经的“黑臭河”已蝶变为居民口中的“绿绸带”。
住在附近的古稀老人曾彩玉是北帝涌变迁的见证人,“我小时候的北帝涌可以洗澡和洗衣服,后来河水又黑又臭,村民都‘掩鼻而过’,可现在北帝涌又变干净清澈了,河水也不臭了。”
数据显示,全长3.35公里的北帝涌,设计截污管道5056米,其中挂管570米,顶拉管1154米,开挖管3341米,上游沿南河路、北帝西路铺设管道,接入光明南路、建设路既有污水管,下游对合流排口进行改造,设置截流井接入沿河既有污水管,并对流域范围内升平南路、太平路三顷巷进行溯源后雨污分流改造。
在开展截污工程的同时,为保障河涌持久的干净清澈,北帝社区还全面进行农污工程“改造”——已完成管网铺设11.93公里,其中埋地污水管网8.38公里,埋地雨水管网3.55公里。此外,全社区还进行天面雨水的立管改造9.84公里。
■“施工人”为参与治水感到自豪
“进场施工时衣服被河水打湿,那股臭味半天都散不掉。”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排在南头镇负责治水工程的负责人聂文义,望着眼前焕然一新的北帝涌,感慨万千:“经历三年的全力攻坚,河涌的水变清了,居民的笑容变多了,能参与这样的惠民工程,我们非常自豪。”
聂文义带领团队负责南头镇45条河涌的综合治理。从沿河排口收集到管网完善,从内河涌补水到污水拦截,他们为河涌筑起了最后一道“防线”。
记者了解到,为了有效截断沿河排污源头,将污水引入南头镇污水处理厂,三年来南头镇大力开展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完善各社区污水管网建设。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镇累计铺设未达标水体管道119公里,工程已基本完成。
南头镇实施的是“上下游”同步治理的方案。负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伍光任是中山公用工程有限公司派驻南头镇的治水负责人。三年来,他带着施工团队完成了四个社区的污水治理工程,累计铺设管道114公里。伍光任表示,看到河涌治水效果较好,作为治水参与者,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截至2025年4月2日,共有242家工业企业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民安、滘心、南城、北帝四个社区已基本完成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将军、穗西社区农污工程主体部分基本完工;小区排水管网改造任务40个,已全部完成。
■治水要技术更要担当
碧水鱼欢的河涌,风景旖旎的河岸,大大提升了南头镇群众安居乐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南头镇中心小学工作20多年的语文教师冼家碧,为北帝涌的蜕变写下一句话:春天会有黄花风铃木,一路金黄;夏天会有粉色蔷薇,一路灿烂。上班的路上风景无限,让人幸福感满满!然而,这样的幸福感离不开南头镇治水专班每位干部的“担当”,更离不开各种施工技术、方案的托举和助力。
南头镇很多村庄村道小巷空间狭窄,治水工程施工困难重重。为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南头镇治水专班人员和施工方负责人挨家逐户地给群众做思想工作。“村民一开始担心施工对生活造成影响,甚至有人阻挠工程施工。”南头镇综合执法局的工作人员黎新强坦言,群众看到河涌水质变好,夏季蚊虫减少后,理解了施工的意义。
2024年6月,南头镇人民路采用顶管方式进行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施工,该处水位较高,流沙问题严重,施工遇到极大困难。为保障工程进行,南头镇农业局局长陈刚召集了设计院、施工单位一起研究流沙问题,并修改施工方案,最终破解难题,顺利完成施工。此后,陈刚把治水的感悟写成一句话——治水蓝图上的每道折线,都是政策精度与民生温度的交响曲线。
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如今南头镇河涌水质稳中向好。根据2024年第四季度监测报告显示,南头镇共监测河涌数量42条,镇街河涌水质指数CWQI值为7.2199,与上年同期(16.3953)相比下降55.96%,整体水质状况改善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