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慎诺
■“无声世界”里绽放光芒
“咔嚓”的快门声,是贺亿强与听障学生们最温暖的对话。2020年的某个午后,当他在“成长的美好”——中山扶贫昭通摄影系列摄影展上,发现一群长久驻足却异常安静的学生时,这个退伍军人“铁汉的心”被触动了。特校老师告诉他:“这些孩子渴望学摄影,但专业培训对他们来说太奢侈。”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摄影专长,为这些听障学生打开一扇通往美好与希望的窗户。
贺亿强与特校共同策划了“光影溢彩 图说心声”摄影培训活动,还广泛发动朋友们捐赠了一批摄影书籍。首堂课上,便有20多名听障学生挤满教室。可当讲到光圈景深时,手语老师也犯了难。贺亿强灵机一动,掏出手机对着窗外,来回拉动,取景框中的景物大小随之变化:调整参数时,他竖起拇指表示“好”,双手拉近比划“特写”,用身体语言演绎“仰拍”。渐渐地,教室里的笑声取代了最初的局促。
从最基本的摄影知识讲起,到户外采风的实践指导,贺亿强总是耐心细致,手把手地教学生们如何构图、如何捕捉光线、如何表达情感,一步步引导孩子们走进摄影的世界,让他们用镜头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今年,贺亿强和特校、“公益搭子”丁潮坤达成共识,他在丁潮坤经营的影楼开设24节影棚课程,教学生拍摄人物静物,如身份证、社保证等证件照和人物照。他还和丁潮坤商量好,在他的影楼为听障学生提供公益岗位,让学生真正实现“上岗就业”。
■圆了退役军人“婚纱梦”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贺亿强格外关注退役军人这个群体。2023年,他探索策划了“我想给您拍张照”退役军人牵手听障儿童公益摄影服务项目,组织发动听障学生走出校门,到各镇街为退役军人拍摄婚纱照、形象照。
“贺老师……我可以回家穿上军装后回来再拍一次吗?”在东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活动时,一位已拍摄完形象照的老人问得小心翼翼。贺亿强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没问题!”等到老人返回时,穿上了军装,也带上了爱人。照片里,两位老人笑容灿烂,十指交叉而握。拿到照片时,身着军装的老人声音止不住颤抖地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穿着军装拍一次我俩的合影,真是从来没想过,也不敢想。”
这项公益活动已在各镇街开展多场。每当老人拿到照片时,难掩的兴奋和红了的眼眶,都让贺亿强更加坚定了将这份公益事业做下去的决心。如今,他们已拍摄数千张照片。这些照片不仅圆了退役军人拍摄婚纱照的梦想,也给了听障学生更多融入社会的机会。
■爱心长河里的“摆渡人”
贺亿强一路走来,全靠朋友们鼎力支持。不少朋友也跟随他的脚步,成为公益事业中的一分子。
每次遇到经费问题、物料短缺问题,只要贺亿强说一句、打一通电话,身边的朋友们纷纷慷慨解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去年国庆节,有战友向他捐赠100瓶洗衣液。他转手送给了火炬高新区的退役军人。其间,丁潮坤受贺亿强的影响而坚定投身公益事业。在他眼里,贺亿强除了工作,就是在做公益,或者做公益的路上,节假日都难得休息,“这种坚持与奉献,感动了我。”
除了身边的朋友,多年来,在贺亿强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孩子只要有空,就会跟着他走南闯北做志愿工作。“我大女儿还说要把自己的压岁钱都捐给有需要的人。她看到我拍的云南困难群众家的图片后,我每次去云南,她都叮嘱我要把钱捐到那里。”
夕阳西下,特校操场上的快门声仍不绝于耳。贺亿强站在孩子们身后,看着他们专注调整光圈的模样,恍然看见十年前那个在云南,用镜头记录乡亲们笑脸的自己。他知道,这些年轻的生命终将带着镜头的温度,照亮更多角落,正如当年那个在摄影展上被点亮的下午,正如每张照片背后永不褪色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