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结民村生鱼养殖户陈志雄养殖场里旺季的忙碌图景。渔网刚一靠岸,工人们便麻利地将生鱼装上特别改造的三轮车——车斗两侧装着挡板,底部铺着防滑胶垫,专为暑天运鱼防滑设计。三轮车“突突”地驶到路边,一拉车斗闸门,生鱼便“哗啦”一声如水般涌进地上的摊位,早端坐其中的数位工人指尖翻飞,眨眼间就按大小把鱼分拣进不同的筐里,指尖带起的水珠溅在筐沿,混着暑气蒸腾成一片细碎的雾。
“2斤以上的占七成半,收购商给8块多一斤!”戴着遮阳帽的“90后”陈志雄在磅秤旁记账,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眼角眉梢都漾着笑,“这塘6亩,去年6月放的苗,就等着暑期这波旺季出塘。今儿起捕捞上12万斤,亩产冲到21000多斤!”他翻着账本算得清楚:“成本6.9元一斤,一斤赚1块多,这一塘纯利就有12万多元。今夏订单排得满,后面几塘也得赶着时节出!”
雨珠顺着遮阳棚边缘滴落,却没浇熄现场的热乎气。八九位流通客户举着单子在磅秤旁排队,嗓门亮得盖过雨声:“陈老板,先给我匀2万斤!河北、上海的车都在路边候着呢,暑期市场缺口大,晚了就抢不着了!”“这批鱼活力足,暑期深加工订单催得紧,指定要这种!”陈志雄笑着应道:“放心!昨晚就清了塘边排水渠,雨再大也淹不了,保准误不了你们赶路!”
暑期正是生鱼出塘的旺季,这样的热闹,连日来在三角镇的鱼塘边循环上演。自今年6月生鱼价格稳步上扬,养殖户们的劲头就像暑天塘里的鱼一样“蹿得快”。三角镇农业林业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杨菁介绍:“入夏后尤其是暑期,市场需求猛增,全镇生鱼进入集中出塘期。目前亩均产1.6万至1.8万斤,部分养殖场突破2万斤,亩利润稳稳站在1.5万至1.8万元之间。”
“以前盼着亩产过万,现在琢磨着怎么让鱼长得更匀实,好赶上今年这波好行情。”养了20多年生鱼的养殖户黄兆基擦着额头的汗笑,手里的塑料筐碰撞出“哐当”声,混着塘边的蝉鸣,满是踏实的欢喜。
午后,暑气渐盛,陈志雄的最后一筐鱼被稳稳抬上货车。后视镜里,鱼塘渐渐恢复了平静,只剩波光粼粼的水面下,新一批鱼苗正在生长。而路边,又有货车鸣着笛驶来,轮胎碾过带水的路面,溅起一串水花。
在三角镇,这鱼塘里跃动的,从来不止是生鱼,全镇2000多名从业者的希望也在塘边升腾。本报记者 柯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