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理论周刊 新闻列表
~~~——
~~~——
~~~——

 
2025年07 21
乙巳年六月廿七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3版 2025年07月21日 理论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视角下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析
  ◎林晓滢 凌晨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信息茧房”下圈层内容同质化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渗透力,网络去中心化、虚拟性、匿名性等增加了监管难度,同时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有意渗透下,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网络空间,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处于塑造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面对暴露出来的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可能在部分网络意见领袖的煽动下,产生极端化的言行以宣泄情绪,从而引发高校网络舆情群体极化事件,危害校园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指出,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等教育,塑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和育人空间,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坚持党的领导,筑牢信仰之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坚持党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关乎大学生个人成长,也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必然。

  (一)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

  党管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强化内核、抵御冲击的根本抓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从而把握正确舆论走向,引导正确价值观念,营造健康舆论环境,避免高校网络舆情群体极化事件。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指导地位

  一是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内化为大学生价值信仰和实践追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大学生网络舆情风险防控方法滞后、监管体系不健全、舆情处置不当等问题,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逐步实现网络舆情全过程管理,不断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防治体系。

  二、坚持守正创新,壮大主流思想

  (一)立足现实,根植文化,丰富优质内容供给

  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永远是根本,保证优质内容供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选取的内容注重选题立意,提供具有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的主题,避免“泛娱乐化”下浅薄的内容与流量追逐。二是内容需要贴近群众与现实,如将网络热点、新闻事件等话题与理论解读相结合,以话题引起兴趣,以理论促进价值引领。三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既是我们抵御文化入侵、防范意识形态渗透的铠甲,也是我们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利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价值理念,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创新性发展。

  (二)创新形式,技术赋能,小切口展现大主题

  在内容表达形式上将学术理论以通俗化、大众化、轻量化的形式表达出来,提高内容可看性与情感共鸣,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政治话语从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使其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即以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更容易传播的方式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在内容呈现形式上不仅可以运用新闻报道等主流宣传方法,还可以将意识形态巧妙融入小说、综艺节目、影视剧等作品当中,创新应用于文艺创作、影视娱乐等领域。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好的作品。在一部好作品的基础上将浅显易懂的政治隐喻或意识形态融入细节当中,能让大学生自觉认可并接受意识形态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内容传播形式上注重技术赋能。一是增加交互性,如通过H5等产品提供互动参与、分支场景选择等体验,利用VR与AR等技术为用户打造“沉浸式”场景,使内容可听、可视、可触,让意识形态教育立体生动起来,从而增加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力。二是利用数智技术增强传播的精度、深度和广度,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诉求各有不同,通过数智技术从海量信息中提取用户需求、洞察思想动态与了解民意心声,进而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生产并精准投喂目标群体。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传播媒介日益多元化,在覆盖面更广的同时传播速度、传播效率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搭建平台,守好阵地,巩固壮大主流声音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守好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

  守住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必须搭建好宣传平台。第一,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小红书、短视频App、视频网站等渠道加强立体多样的现代宣传平台建设。针对不同平台用户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战略,推动分众传播,建立更具黏合性的宣传阵地。第二,平台搭建要注意双向沟通而不是单方输出,如果一味采取“堵”的管控措施,忽视大学生诉求,则可能引发大学生情绪极端化表达,诱发网络舆情群体极化事件。同时,网络去中心化、自由化、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信息传播中,仅靠一部分人、学校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要以“大宣传”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宣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警惕网络平台被利用为意识形态渗透工具,西方敌对势力通过资本渗透、收买网络意见领袖、培育“水军”等方式,传播错误思潮,操控舆论导向,挑动社会矛盾与冲突。

  三、坚持风险管控,传播中国声音

  (一)构建网络舆情管控体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大学生网络舆情往往历经“潜伏期”——“发展期”——“成熟期”——“消退期”四个阶段,舆情潜伏期是进行舆情治理的有效阶段,如果在这一阶段不加以干涉,热度可能会快速攀升,相关舆论持续发酵并迅速进入舆论发展期。在发展期及成熟期导向性信息逐渐汇聚,并最终形成主流观点,通常呈现出非理性、情绪化的特点,言行越来越偏激意味着群体极化最终形成。而在消退期大学生的关注度会逐渐降低,事件逐渐淡出群众视野。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需要构建网络舆情全过程防治体系,主要包括监测预警、信息公开、风险应对、反馈惩处机制。首先,依托技术手段对网络言论进行监测,尤其是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快速识别风险隐患,把握舆论风向,及时做出预警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此时治理成本最低,社会影响最小。其次,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当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暴发时,客观公正公布事件始末以破除谣言传递真相,并及时进行价值引领,让主流意识形态占据舆论制高点,引导大学生理性自制,抑制极端言行的进一步扩散。同时,根据舆情事件不同的风险等级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案,提高风险处置速度和化解效力,从而避免社会矛盾被进一步激化,防止因舆情处置不当诱发次生舆情事件。最后,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治理效果展开评估,一方面,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总结事件诱因、发展进程以及措施效果,吸取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及时惩处诱导舆情事件言论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治理不力的责任主体进行追责。

  (二)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面对西方意识形态输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并非只能被动防御。中美对账在小红书等平台引发热议,在信息对比中不少群众发现过往认知中的偏差,这种片面性或来自西方影视剧的过分美化,或来自西方媒体精心塑造的形象。通过民间对话交流,让大家更为了解彼此的现状,更多理性思考,不再盲目追捧。这给予我们启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主动作为,减少信息差打破刻板印象,揭露事实辩驳错误思潮,促进交流实现跨文化理解,从而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辨能力,不轻易被异质思潮左右,筑起坚固的思想防线。

  打破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的扭曲式渗透,突破西方话语体系对我国国际形象的偏见、低估甚至歪曲,必须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仅有利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经验、价值观传播出去,“自塑”中国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中国智慧更好走向世界,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明互促互进,实现更为平等的对话交流,打破西方话语霸权,营造更加健康的舆论环境。

  本文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23年网络思政专项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供职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