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使中山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腹地”跃升为“区域枢纽”,为这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的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旅游发展机遇。深中通道不仅是一条交通动脉,更从区域协同和全域发展高度重构旅游发展版图。深圳作为万亿元消费城市,其1800万人口的高消费力群体与中山的慢生活特质形成天然互补。中山在经历了深中通道开通初期带来的阶段性红利以后怎么样持续高效利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通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中山目前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0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中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密度居全省前列。中山着力构建“一人、一山、一城、三海、推进八大重点工作”的“11138”文旅发展大格局,打造“人间烟火气、湾区好生活”的文旅城市,探索“文旅兴市”“文旅留人”“文旅带产”的新路径。但中山发展旅游业也存在明显的短板。一是面积局限,中山市行政管辖面积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列倒数第二位;二是旅游产业链条尚不健全,如旅游高峰期暴露出交通拥堵、停车位不足、中高端住宿短缺、数字化服务滞后等问题;三是资源分布呈“满天星斗”状态,景区间联动薄弱,缺乏整合与深度开发,部分景区面临“留不住客”的挑战,亟需从“景点思维”转向“全域体验”。
一、强化深中互补,构建文旅差异化协同范式
深中大桥的联通应该不仅是地理区位的互通,更是理念的融通。中山要发挥与深圳的互补关系,形成“互补、协同、联动”的区域发展理念。一是资源互补定位。针对深圳“快节奏、科技感”的特点,中山要强化“历史人文+生态休闲”优势,打造“湾区文化会客厅”和“湾区都市后花园”。二是客源协同策略。中山可针对深圳中高产家庭的周末游、短途游需求,开发岐江夜游等主题化、沉浸式产品。如中山公交集团与中山市紫马岭动物园推出“乘坐深中跨市公交享优惠游园”“游园回赠深中文创产品”双重优惠。乘坐深中跨市公交的游客可在非法定节假日享受中山市紫马岭动物园成人原价门票折扣优惠,还可免费领取一份深中文创产品。三是产业联动机制。中山可与深圳前海、宝安共建文旅合作示范区,推动“深圳科技游+中山生态游、文化游”互联产品线路。还可开展会展链条合作,利用翠亨新区国际会展中心承接深圳会展资源外溢,开发“会展+工业游”“会展+非遗展演”等复合型产品。十五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将于今年举办,深圳将承办两场闭幕式和部分比赛项目,中山应抓住全运会契机展示中山元素,借势开展城市营销。例如,引入深圳科技企业开发虚拟现实导览系统,将孙中山故里、左步村等景点转化为沉浸式文化IP,实现历史叙事与当代审美的共振。中山的产业基因是文旅融合的天然优势,目前中山有广东省工业旅游培育资源库入库企业16家。作为制造业强市,产业集群为工业旅游提供了丰富场景。如火炬高新区推出工业文化游路线,将辖区厨邦酱油文化博览馆、咀香园饼文化博览馆等工业旅游景点串珠成链,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形成“生产—展示—消费”闭环。四是教育资源共享。截至2024年底,深圳拥有高校17所,两地可在旅游高等教育方面展开合作。如联合深圳高校开设旅游管理课程,在中山主要镇街设立社区旅游学院,建立导游、民宿主等从业人员常态化培训机制。
二、提升消费能级,建设大湾区“休闲气质第一城”
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具休闲气质和生活气息的城市之一,烟火气浓厚,文化味十足。一是用好扶持政策导向。据统计,2024年中山市旅游业收入增长率为28.2%,居全省首位。《中山市促进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有旅游景区品质提升奖补、旅游住宿业品质提升奖补、旅行社品质提升奖补、旅行社吸引游客到中山过夜旅游奖补、旅游项目建设奖补五类扶持方式,既鼓励个体做大做强,又兼顾集群发展,要发挥资金导向作用,完善做大旅游消费“矩阵”。二是续写中山美食文章。中山是粤菜名城、美食天堂,融合了岭南饮食文化的精髓,兼具传统与创新。结合《2025年中山市大力提振消费若干措施》,建设“一镇一美食街”,培育中山美食集聚区,打造“知味中山”IP,进一步扩大中山美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美食经济打造为中山商贸服务业的特色增长极。如三乡镇雍陌村“郑家宴”餐厅在场景设计上巧妙地结合了网红元素与创意构思,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土墙、老宅、木质花窗等中国岭南传统农村家族建筑元素,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和谐交融。餐厅以美食为媒介,不仅传承了郑氏家族的饮食文化精髓,更从家文化、孝文化等多重角度对家宴进行了深刻诠释和提升。三是提振文体娱乐消费。扩大文化演出、体育赛事、演唱会、艺术节等产品供给,用彰显特色品位的文体娱乐消费点亮夜间经济业态。如五桂山“烟火里的音符”音乐会、古镇五人龙舟赛等乡村文化活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文旅场景。针对深圳客群偏好,可开发岐澳古道徒步、红树林观鸟等“周末微度假”产品。四是重塑金字服务品牌。四十年前,中山塑造了以中山温泉宾馆为代表的文旅品牌,服务业一度领风气之先;四十年后,“中山服务”需在新时代重新定义,核心在于培育“服务共同体”——政府、企业、社区、市民协同发力,让“热情、周到、文明、诚信”成为城市集体标签。
三、唤醒资源补足短板,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中山发展旅游要破解“资源沉睡”与“服务短板”双重矛盾。一是模式创新,深挖在地基因。中山可推广“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完善智慧厕所、生态停车场等设施,整合农产品电商、民宿预订等功能,以文旅为杠杆撬动振兴。2024年,中山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突破560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超86亿元,17个村(社区)收入突破亿元,43个村(社区)收入超5000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1年保持全省最小。如三乡镇雍陌村打造香山书房、艺术广场等文旅空间,南朗街道崖口村创新“村咖+稻田+民宿集群”的独特组合提升吸引力。二是连片打造,显现规模效应。针对乡村资源“碎片化”问题,中山要以示范带建设引领全域升级。从大范围来讲,中山充分利用占地近300平方公里的五桂山,串联10处森林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环绕的三乡、南朗等7个镇街和翠亨、桂南、南桥等36个行政村(社区)、173个自然村,重磅打造环五桂山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和五桂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从小尺度来看,要推进民宿集群化打造,如中山对符合条件的民宿特色村给予村集体50万元的一次性扶持资金,支持力度居全省前列。中山重点打通“旅游动线”与“消费链环”,在优化人居环境、培育新型业态的同时,探索“乡村旅游+都市休闲”的协同模式。如桂南村打造“不荒樟”“原野之上”等主题民宿,助力村民将闲置房产转化为旅游资产。
四、深挖红色基因,打造“活态博物馆”新形态
文化是中山旅游的根脉所系。中山古称香山,岭南文化、华侨文化、非遗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中山旅游要打好“文化牌”。一是中山名人文化的挖掘利用,包括进一步挖掘弘扬孙中山、郑观应、杨仙逸等近代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历史遗存和乡亲名人旧居,传承利用、串珠成链,把中山打造成为中国近代史“活态博物馆”。围绕中山文化主题开发文创雪糕、折扇、文具套盒、胸针等系列文创产品。二是中山红色资源开发需从静态陈列转向动态叙事,如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可通过AR技术还原辛亥革命场景,还可开发“重走华侨创业路”研学产品,联动港澳青年开展文化寻根活动。三是借助历史文化名人IP效应与乡村振兴联动,扩大引流。如雍陌村以郑观应故居为核心,在周边引入特色民宿、咖啡店、奶茶店等多种业态,形成了新的乡村文旅热点。
五、入境旅游提效,构建国际文旅服务新体系
一是用好入境游新政。如商务部等六部门近期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的通知》,将离境退税起退点从500元降至200元,现金退税限额提高至2万元。中山要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提升境外消费者“一站式”服务能级,要在境外游聚集地增设退税商店,推动境外旅客“多次往返、深度消费”。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与开放枢纽功能,优化港澳与中山重点商圈、口岸枢纽的消费动线衔接,打造“1小时跨境消费圈”。二是实施“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联合港澳推出“一程多站”产品,如“深中通道奇迹之旅+岐澳古道文化之旅”,鼓励港澳台同胞回中山考察、投资,实现以侨引商、以商促旅;另一方面,提升国际化服务标准,培育多语种导游队伍,引入国际品牌酒店管理集团。在营销层面,突出美食之都、国潮商海等特色,重点吸引东南亚及欧美游客。
中山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需将深中融合红利转化为旅游竞争力,从“湾区旅游过境站”升级为“全域旅游目的地”,为大湾区文旅一体化提供“中山样本”。
作者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