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宣布开庭!”6月27日,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审判庭内,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响起。来自地利亚修女纪念学校的28名香港学生瞬间绷直腰板——他们正以“审判长”“公诉人”“辩护人”的身份,全英文还原一起贩卖毒品案件的庭审现场。香港学生ALEX手持法槌的手微微发颤,却仍将庭审节奏把控得有模有样;“公诉人”义正辞严地陈述证据,“辩护人”据理力争反驳指控……这场特殊的“法治体验”,正是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八五”普法工作中,以“沉浸式体验”撬动湾区青少年法治认同的生动注脚。
五年来,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紧扣“品牌引领、线下深耕、文化浸润、融媒传播”四大维度,创新打造具有法院特色的垂直领域普法新格局,用“法治之音”串起湾区融合纽带、织密群众服务网络、激活文化传播动能,为“八五”普法写下鲜活的“中山答卷”。
■从“体验”到“认同”,架起法治融合“连心桥”
“这是我第一次扮演审判长,太有意思了!”走出审判庭,ALEX青涩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满足。他笑着说,通过这次模拟庭审,大家不仅学到了内地的法律知识,还发现了不少与香港法律制度的异同,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类似的交流机会,让两地青少年在法治实践中增进理解,共同筑牢法治认同的基石。
这番真诚的话语,道出了湾区青少年对法治融合的渴望。在大湾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通过打造“香山法雨”粤港澳司法文化交流融合项目,搭建起一座跨越地域的法治融合“连心桥”,让法治从“纸上”走进“心中”。全国首个港澳内地青少年法治体验点的落地,正是这一思路的缩影——通过模拟法庭、法官面对面等多元形式,为港澳人士提供“零距离”法治体验。目前,该项目已接待港澳人士等2000多人次,捧回了“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及全省法院“百场精品普法”项目等多项荣誉。
针对青少年群体,法院还创新推出了“法槌花开”法治零距离项目,以个性化订制“普法菜单”“6+1”深度体验模式,让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从文本走进生活。在中山纪念中学的“法进园”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与法官一同在国徽下诵读宪法,感受法律荣光;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法治动漫研究中心,“法治小卫士”们用漫画记录学法心得——这些鲜活的实践,让“法”从抽象概念变成可触摸的成长课。该项目不仅获评全省“谁执法谁普法”十大创新创先项目,更培育出一批具备法治思维的湾区新生代,让“法治认同”在代际传递中生根发芽。
■从“泛化”到“精准”,织密全域普法“服务网”
“楼上掉个花盆砸到人,找不到主人该咋办?”“宠物狗咬伤邻居,我该赔多少钱?”在神溪村广场“大榕树下普法”现场,69岁的王伯举着刚领到的《壹法百问百答》手册,追着法官问个不停。
这一幕,恰是该院深入群众织密全域普法“服务网”的生动写照。不同于“大水漫灌”式的普法,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坚持“需求导向”,让普法服务精准“落子”。据统计,5年来,该院法官化身法治传播使者,深入学校、社区、乡村、企业、军营等开展送法活动,围绕乡村振兴、营商环境、民生热点等主题,累计宣讲近200场,覆盖群众近10万人。
普法形式更因“需”而变:醉驾巡回法庭开进驾校,让学员在拿到驾照前就绷紧法律弦;在小渔村开庭审理渔业纠纷案件,让渔民“零距离”感受“以案释法”;在组织特校听障学生表演无声庭审,用指尖“说”出法律的力量;在社区调解员培训会上,法官手把手传授“情理法”融合技巧……这些“接地气”的普法场景,让法治从“文件里”走到“心坎上”。
协同联动则让普法效能倍增。紧扣“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节点,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联合教体局、妇联、工会等10余家单位破圈合作,围绕反家暴、妇女权益保护等主题举办学习沙龙、研学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400余份,真正实现“1+1>2”的普法效果,让法治服务网越织越密、越织越暖。
■从“高冷”到“亲民”,培育文化浸润“新生态”
法治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融入生活的“烟火气”。
6月17日下午,以“法典启心窗 漫笔绘晴空”为主题的“壹法中山杯”第十七届中山普法动漫作品设计大赛(以下简称设计大赛)在市烟洲中学启幕。
作为市第一人民法院主办10年的赛事,这个已深耕法治土壤多年的品牌,早已成为中山法治文化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影响力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截至目前,设计大赛已累计征集优秀法治动漫作品逾万幅(含港澳学子300余幅),不仅激发了青少年的法治创意,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法治精神。
如今,法治文化的“亲民表达”在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的创新实践中愈发多元:法院创作的“壹法漫画突击队”原创漫画、联合中国法院博物馆推出的法治绘本,用“接地气”的语言讲透法律知识;“法小槌”“普法小蜜蜂”等IP表情包、法治文创公仔,则让法治文化从“纸上”跃入“掌心”;原创歌曲MV《梦的方向》《法警魂》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转载,让法治主旋律在耳边久久回荡……
这些创新举措,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法治精神在市民心中生根发芽,逐步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风尚,更推动着法治文化从“高冷”的存在,转变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从“单向”到“互动”,打造数字普法“强磁场”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矩阵扩大普法声量,成为法院探索的新课题。
“壹法中山融媒体工作室”的诞生,便是这一探索的核心引擎。工作室汇聚法学与传播双栖人才,聚焦“小切口、大传播”,开展创意普法宣传:微信推文用“身边案”讲“身边法”,解读养老诈骗、立案执行等群众关切;短视频以“短平快”形式聚焦热点,如《重生》系列短剧将幽默笑点与法律条文结合,全网播放量250万次;原创SVG、H5作品通过互动游戏普及法律知识,累计浏览量超1.129亿次。
线上传播的“爆款效应”在直播中尤为凸显。“全国生态日”期间,法院联合人民法院报直播“法治护航绿色发展”现场;针对网红失信被拘留事件,法院反向直播全程,近百万人在线围观,网友直呼“大型普法现场”;听障学生“无声庭审”的直播,更让特殊群体的法治实践被看见、被理解。这些直播不是简单的“镜头记录”,而是通过实时互动、评论答疑,让法治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共鸣”。
从“法槌花开”的校园课堂到“湾区体验”的法治之旅,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的普法实践,阐述了新时代普法工作的创新路径:既要“接地气”更要“聚人气”,既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
当法治信仰在每一次庭审旁听中生根,在每一幅法治漫画里生长,在每一场直播互动中发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正在这片热土上悄然形成,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