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文化周刊 新闻列表
~~~——
~~~——
~~~——​——读王晓波诗歌近作有感
~~~——
~~~——

 
2025年07 28
乙巳年闰六月初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8版 2025年07月28日 文化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从黄瑜到黄芝,看香山笔记如何书写“吾乡”
  李琨

  岭南,在历史上常被中原地区视作“瘴疠”之地、“南蛮”之域。然而,自明清以降,随着这里的开发以及文化教育的繁荣,一批本土文人逐渐崭露头角。他们不再安于被书写,而是主动地操笔撰文,用笔记作品记录家乡的历史、风土人情、志怪故事,旨在为岭南地区“祛魅”并塑造独特的地域形象。在此过程中,广东香山(今中山)的一个历经数代传承的“文献世家”——黄氏家族,贡献尤为突出。

  黄瑜(1426-1497),明代学者,香山黄氏家族在岭南文化书写上的奠基人。其代表作《双槐岁钞》是一部笔记体著作,其中约22%的篇幅(49篇)专门记述岭南,内容侧重于历史事件、卓越人物和志怪故事,为后世了解明代岭南提供了珍贵史料。著名的香山学者黄佐,正是其孙。

  黄芝(1778-1852),清代学者,黄佐的族孙,活跃于乾隆至道光年间,堪称岭南书写的集大成者,其《粤小记》(4卷)及附录《粤谐》(1卷)共216则笔记,全部聚焦岭南,从市井百态、民俗风物、方言俚语到奇闻逸事、鬼神传说,内容包罗万象,是一幅清代岭南的全景图。

  从明代的黄瑜到清代的黄芝,两代香山文人笔记中的“岭南”为何如此不同?这种嬗变仅仅是个人兴趣的差异,还是折射了更深层的地域意识与文化认同的觉醒与演变?本文将以黄瑜的《双槐岁钞》与黄芝的《粤小记》《粤谐》为核心文本,基于地方认同的视角,探讨两代香山黄氏文人在岭南书写上的赓续与变革,揭示其背后的本质。

  “地方认同”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环境心理学家普罗夏斯基提出,意指:个体基于对所处物理世界的认知集合,涵盖记忆、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偏好、意义,以及行为倾向和经验等,以此来界定与环境相关的个人认同,是自我认同的子结构。从黄瑜到黄芝的书写就是对岭南文化逐步建立“地方认同”的过程。

  首先,二人笔记作品的历史书写展现出由“补阙”向“考辨”转变的特征。黄瑜着重于补充岭南历史中的“阙疑”之处,例如对顺德地名进行考证、记录莫宣卿为广东首位状元,其目的在于构建岭南文化的正统性。黄芝则深受清代乾嘉学派的影响,专注于对微观历史进行精细的考辨,例如探寻“忠义乡”的起源、确定名墓的位置以及对地方评价提出质疑,体现出实证研究的特色。从“补阙”到“考辨”的演变过程,其本质是地方性知识争夺文化主权的范式升级以及动态的权力协商过程。黄瑜的“补阙”行为是在王朝框架内寻求文化认可,而黄芝的“考辨”则是以学术研究为工具宣告边缘文化的独立。

  第二,二人笔记作品的岭南人物书写展现出由“权利-知识阶层”向“庶民社群”转变的特征。黄瑜的书写聚焦于官僚、学者等精英群体,如陈献章、丘濬,以“蓄德”理念引导社会发展,体现出寻求外界认可的“家乡荣耀”心理。而黄芝笔下多为平民百姓,以“备识乡邦轶事”为宗旨,记录了“蔡氏婢”“番禺封翁”“刘封翁”等普通民众的优良品质,为岭南文化构建起民间根基。这一叙事权威的位移是地方性知识争夺文化主权的范式升级以及动态的权力协商过程。

  第三,二者的岭南生活书写呈现出从“道德训喻”到“地方志”的转变。黄瑜的书写多服务于儒家伦理,如《冤魂入梦》一文借助鬼神显灵之事宣扬司法公正,将中原文化的价值观再生产,体现出岭南文人努力将边缘文化融入中原主流文化的潜在意涵。黄芝则坦然地记录岭南文化的独特性与多元性,详细记载了“金花夫人”“木龙”等祭祀活动、“古董羹”“禾虫”“秋色”等地方民俗,以及“闪青鬼”“鸡卜”这些粤地特有的鬼神形象,并严厉批判“娼妓、赌博与阿片”三大社会弊端,体现出文化自信与地方使命感。这一变化是从“伦理符号化叙事”发展到建构“在地性”体系的过程。

  黄瑜与黄芝差异的本质在于明清时期文人岭南意识的觉醒与演变。明代的岭南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在逐步追赶中原文化,但依然处在边缘范畴。在这种文化边缘化的压力之下,黄瑜通过精英叙事与道德训喻,试图构建岭南与中原的文化同源性,以此强调岭南文化的“正统性”以争取话语权,其岭南意识是防御性的。清代之后,随着岭南经济的崛起,十三行贸易的兴盛,广东的政治、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岭南地域文化自信增强,文人不再依附中原标准,黄芝开始以地方志形式和“在地性”体系记录本土多元面貌,其岭南意识是建构性的。既能够批判粤地存在的社会问题,也能欣赏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完成从“辩护”到“自觉”的转向,也就是说,明代的香山文人试图通过文化正统化消除地域偏见,清代则更关注本土社会的现代性危机,从“史学附庸”升级为“文化赋权装置”,从“被书写”转化为“自我书写”,标志着岭南书写完成从“记叙地方”到“定义地方”的本体论跃迁。

  总之,从黄瑜到黄芝共同构成了中国地域文学中“边缘——中心”对话的经典案例,为当代地域文化研究提供方法论启示:地方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平衡传统传承性与现实批判性,而非简单地迎合或对抗主流话语体系。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本文系珠海市2024年度哲学社科规划课题(2024YB012)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