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孕育于近代以来中国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洪流,形成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波澜壮阔进程中,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精髓与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基因。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从那段烽火岁月中汲取继续前行的磅礴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深刻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无论是面对国内的发展挑战,还是国际的风云变幻,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激励我们跨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中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一、厚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国家危亡与民族存亡之际前赴后继,英勇抗争,勇于担当,甘于担当,深刻彰显了深厚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凝聚到新高度,从普通民众到社会各界精英,从国内同胞到海外华侨,都纷纷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为保卫祖国贡献力量,呈现出“前线将士,牺牲流血;各党各派,精诚团结;各界人民,协力救亡”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下嚼着草根棉絮与敌周旋,华侨陈嘉庚带头捐款和运输抗战物资,平均年龄仅15岁的东江纵队“小鬼班”英勇抗击敌人……他们并非天生的英雄,只是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以血肉之躯扛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担。爱国情怀指引和激励着中华儿女众志成城、英勇奋战,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二、砥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崇尚气节,无论是“置祸福荣辱于度外”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还是耗尽毕生精力的“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都坚定信仰、不懈斗争,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杀戮,无数中华儿女英勇抗争,用生命和鲜血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涌现出以左权、杨靖宇、张自忠、邱少云、邓玉芬,以及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无不彰显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团结意识、奉献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在刑场上的呐喊,是革命者对信仰的坚守;“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吉鸿昌临刑前的绝唱,是爱国者对民族的赤诚。硝烟早已散尽,但精神不灭、气节长存。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仅是中国取得14年抗战胜利,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我们要从不屈的抗争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并将其转化为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弘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愿与人民共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英雄气概是为了祖国利益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曾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无论是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飞机、大炮,坚守阵地数月,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还是百团大战掀起敌后抗日的高潮,中国军民以“小米加步枪”的简陋装备,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与国家大义,抛头颅、洒热血,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无畏精神。今天,崇尚英雄,缅怀英烈,就是要继承和弘扬这种英雄气概,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谱写新的伟大诗篇。
■四、坚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信念是人们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的确信与信任,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帮助中华民族夺取最终胜利的强大内在动力。毛泽东科学判断抗战形势,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凝聚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广泛力量,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与决心。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成功,更是信念的胜利。从抗日军民发挥创造力和顽强生命力反抗侵略者,开展生产大运动,到各地各界爱国人士发挥所长,用各种方式战斗,再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救被围英军七千余人,在异国他乡绽放光芒,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尽管中国人民面临着重重困难与挫折,战争的残酷、物资的匮乏、敌人的残酷镇压、敌强我弱的实力差距,但中国人民始终抱有坚定的必胜信念,始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始终坚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伟大抗战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畏艰险,勇于担当,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坚持正确党史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将抗战历史与精神的宣传教育,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结合,凝聚起全体人民勠力同心、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本文系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课题:新时代联合培养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路径研究(4YYJS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