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山市核心城区,东区街道面临人口密集(常住人口24.6万)、空间资源紧缺等治理难题。本文以中开高速沿线违建整治等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总结东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疏堵结合、智慧赋能、多元共治”的创新实践经验,为同类城区破解“人地矛盾”提供参考。
■一、高密度城区的治理困境与挑战
(一)区域特征:人口与空间的“双重挤压”。东区街道地处中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4.6万常住人口集聚在仅71.4平方公里的辖区范围内,人口密度达3445人/平方公里,远超全市平均水平(1348人/平方公里)。区域内老旧社区占比超过38.7%,新建楼盘与城中村交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足6平方米,公共空间承载力接近极限。在此背景下,居民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等行为屡禁不止。据2024年中山市12345热线数据显示,东区街道2024年投诉举报类工单量位居全市前列,其中违法建设问题突出,屋顶加建、侵占公共绿地、商铺违规外扩成为三大高发类型。
(二)典型案例:2023年东区远洋城别墅违建案中,业主在原有3层建筑上加建至4层,面积扩大4倍,单栋加建面积达1639.88㎡。这是屋顶加建的典型问题,类似案例在高层住宅区频发,这些违建不仅属于无证违建,更大大超出了规划制定的容积率,埋下了引发多重风险的种子。此类问题集中暴露了高密度城区治理的共性难题:有限执法资源与复杂管理需求间的矛盾、刚性法律执行与柔性民生诉求间的冲突。
■二、构建“疏堵结合、智慧赋能”治理体系
(一)源头防控,实现全链条违建治理机制。一是技术赋能,破解“发现难”。针对违建隐蔽性强、传统巡查效率低的问题,东区执法局打造无人机巡查系统:配备大疆M300RTK无人机3台,建立每周2次全域航拍机制,在片区内发现隐蔽楼顶加建41处。通过AI图像比对技术,实现新增违建18小时内响应处置。通过该系统有效进行违建防控。二是分类施策,化解“拆除难”。对中开高速沿线违建实施“三步走”策略:首先风险评估定优先级。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对窝棚开展结构安全检测,确认23间存在倒塌风险的危棚为首拆对象;其次疏堵结合减阻力。为合规加工场协调临时安置场地3处,提供搬迁补贴53.8万元,减少业主经济损失;最后依法攻坚破僵局。依据《城乡规划法》第64条、《行政强制法》第44条,对拒不整改的12名当事人启动“处罚-催告-强拆”程序,全程录音录像保障执法公正性。
(二)空间再造,激活城市“边角余料”。一是腾退空间高效利用。将中开高速沿线拆违腾退后“边角”的土地改造为“二合一”功能空间:首先满足民生服务需求。建设占地3200㎡的亨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设长者饭堂、儿童托管室;其次做好生态修复带。沿高速匝道种植香樟、紫荆等乔木1820株,形成降噪防尘林带;二是立体空间精细开发。试点“第五立面”治理。首先因地制宜做好屋顶违建转型。将9处拆除后的天台改造为屋顶绿植景观,由居民维护;其次做好立面功能附加。在27个商业楼宇外墙面安装智能快递柜、微型消防站等设施,提升空间复合利用率。
■三、治理成效与经验启示
(一)量化成果。一是违建治理取得新突破。2024年新增违建同比下降52%,存量违建拆除率达89.3%,中开高速等重点区域实现“动态清零”;二是空间效益显著提升。通过“微改造”释放公共空间7.1万平方米,惠及居民4.2万人,紫马岭南门停车场等项目缓解停车位缺口1200个;三是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第三方测评显示,居民对城管执法满意度从2023年的89%升至2024年的92.6%,抵触性投诉下降52%。
(二)核心经验。一是以智慧赋能突破人力瓶颈。无人机航拍、AI识别等技术应用使单日巡查效率提升3倍,人力成本降低68%;二是以共治思维化解执法冲突。在中开高速整治中,通过19场居民听证会吸纳合理化建议35条,将对抗关系转化为协作关系;三是以民生导向重塑治理逻辑。将46.2%的拆违腾退空间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拆违不止于拆,更在于建”。
■四、未来展望
城市治理不是“一阵子”的工作,而是久久为功的工程,必须要实现从“精细化”到“韧性化”并重的转变。
(一)风险防控升级构建“城市管理风险地图”。对高空坠物、易燃违建等12类风险实施“红黄蓝”三色预警,推动执法资源精准投放。
(二)治理单元下沉在物业小区试点“执法联络员”制度。将违建防控、垃圾分类等职责纳入物业服务合同,形成“社区吹哨、物业响应、执法兜底”联动机制。
(三)完善细化政策法规体系。要出台更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管理法规,明确历史违建认定标准、公共空间权属划分等细则,为执法提供更强法律支撑。
东区街道的实践表明,高密度城区的治理并非“无解难题”。通过智慧赋能、空间重构与多元共治的协同推进,既能守住法律底线,又能满足民生需求,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中山样本”。
作者单位:中山市东区综合行政执法局